首页 > 医学理念 > 大医习业
医德思想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5/12/21 9:57:29 浏览:
    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人奉之为医神。孙思邈一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全面继承和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优良的医德传统,写成了《大医精诚》、《大医习业》医德专著,是我国第一位比较系统地、完整地论述祖国医学和进行医德教育的医学家,他系统的哲学思想和医学伦理道德观念使其成为我国医德规范的开拓者。

    孙思邈认为医者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仁爱之心。

    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又说“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还说“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说明医者要把人的的生命看的高于一切,必须具有高度的仁爱之心,极端重视人的生命健康,把挽救病人的生命作为医者的最高职责。

    同时医者必须具有“志存救济”、“一心赴救”的崇高思想境界。孙思邈以“志存救济”为一生追求目标,“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这种崇高思想正是孙思邈成为大医的根本动力。他说:“凡大医治病……勿避崄隙、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指出一切必须为救治病人着想,不论有多大的困难和危险,都不得有丝毫疑虑,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以至生命,这样才是普救天下众生之大医,否则则是戕害生灵之巨贼。
  
    三者,医者必须具有“普同一等”的伦理道德思想。孙思邈说:“若有疾危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要求医者在治病过程中,不得以贫富贵贱、男女老幼、容貌美丑、亲朋怨友、聪明愚笨、民族国籍的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要求医者对于任何急于求治者,应该就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其四,医者对待患者必须态度端庄并具备高度的同情心,对待同道要谦虚谨慎。对待患者,孙思邈指出:“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冷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所共耻,至人所不为”。对待同道,则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之膏肓也。”这种爱护病人尊重同道的精神,堪为后世医者所效法。

    第五,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以“至精至微”之精神开展医务工作。作为身负济世救人重任的医者,必须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使自己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和较高的医学素养。孙思邈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必须“涉猎群书”,“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否则“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孙氏告戒天下医者,务须刻苦学习,精研医理,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努力探求至精至微之医理,掌握至纯至熟之医术。这样,将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第六,医者必须恪守“淡泊名志”的道德思想,不得追逐名利。作为一名正直不阿,清廉高洁的医学家,孙思邈很厌恶那种沽名钓誉、图财谋利的医者。他说医者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不得持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又到病家,纵罗绮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焉,食之无味。蹴碌兼陈,看有若无”。孙思邈博学多才,医道高明,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三次征召,请他入朝做官,他都固辞不受,表现了他正直高洁的思想品德。孙氏多次批判和反对那种“随逐时情,意在财物,不本性命”和“但知爱富不知爱学……”的医生,这些都反映了他不谋钱财名利,不为权势所惑,惟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崇高思想。
孙思邈所倡导的医学道德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论述是完整的全面的。在此之前,如《素问》、《伤寒杂病论》中都有关于医学道德的论述,但这些论述是零散而不成体系的。孙思邈的医德思想为以后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同时把高尚的医德思想和精湛的医疗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医德和医术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的统一观,这就是祖国医学伦理学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孙思邈的医德思想具有较强的人民性,他的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对医者医德的要求和愿望,这是他的医德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民所称颂的主要原因。
Copyrights © 2015 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专题数据库
陕ICP备00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