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助手: 部首部首 笔画笔画 拼音拼音
《淮南子》的认识心理思想     
字体 [大]    [中]   [小]

《淮南子》一书,是中国汉初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主持由他的门客们集体创作。《淮南子》一书的篇章中,多有论及认识心理的。(1)关于感知的产生和特点。作者认为:“视而形之,莫明于目;听而精之,莫聪于耳。”盲人“遇君子,则易道;遇小人,则陷沟壑。何则?目无以接也”。“目不能见十里之前,耳不能闻百步之外”。这里,他们指出了三 点,即感知觉与一定的感觉器官相联系,感官不健全,就不能产生感知觉;感知觉的特点是“接物”,并具有直接性;感知觉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作者还从感觉的主、客观条件,说明产生错觉的原因。(2)关于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作者认为事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没有思维的作用,凭外部感觉不能洞察本质,知局部不能把握整体。对那些外部相似而本质不同的现象,如“畏寒而颤”和“惧怕而颤”,外表相似,如果不借助思维的比较、分析,就不能区别二者的不同实质。作者强调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中有本主”,正确行止,说明思维是重要的认识活动。(3)关于众智对提高认识水平的作用。作者反对一个人“专己之长”,认为:“君子者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故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就是说,发展自己的认识不可囿于个人的见闻,要借助于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成果,借助于别人和众人的智慧,并发挥“谋略”的作用,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观测事物的变化,使自己处事得心应手。

字数:607

张焕庭 主编.教育辞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第832-834页.
收录词条数: 3105 首词条 上词条 下词条 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