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助手: 部首部首 笔画笔画 拼音拼音
“七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字体 [大]    [中]   [小]

由于“六五”计划的顺利实施,早在1983年,中共中央就着手进行“七五”计划(1986—1990年)的拟定工作。1985年9月,中共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建议》提出了“七五”期间我国经济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方向的一些重要指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和主要政策措施,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和步骤。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国务院对计划安排作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综合平衡,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4月,经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实施。

1988年9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三中全会,虽然这次大会作出了关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但因年底,当年来不及采取更多的实际措施,已经采取的措施一时也难以见到明显成效。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势头在1988年并未减退,社会需求继续膨胀。同上年相比,198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5%,城乡居民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分别增长22.2%和17.7%,远高于国民收入11.1%的增长幅度;全国工业生产总值增长20.7%,加工工业的增长速度过高,超过了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承受能力,工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农业因为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政策上的原因,粮食、棉花、油料都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在社会需求膨胀的压力下,货币发行量大幅度增长,财政赤字增加,导致零售物价指数出现多年未曾有过的18.5%的上涨幅度。这种情况,给1989年的经济发展带来困难。1989年的政治风波,对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是很大的干扰,给我国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借口北京戒严部队收复天安门广场事件(这个正义行动被西方传播媒介作了大量的歪曲宣传),对我国实行的所谓“经济制裁”更加重了我国经济的困难,这说明,1989年6月中共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时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仍然是严峻的。

面对着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在下大力气抓政治稳定的同时,认真抓治理整顿,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1989年11月上旬,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决定从1989年算起,用三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的任务。

五中全会的决定统一了全党对于经济形势的认识。由于认真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纠正赵紫阳在经济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的失误,我国经济在很困难的条件下逐步而又迅速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89年下半年治理整顿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1990年则已见到十分明显的成效。

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到1990年底,“七五”计划胜利实现,计划所规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七五”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8%,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7.5%,均超过“七五”计划的要求。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4.7%,超过4%的计划指标,农、林、牧、副、渔全面增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1%,超过7.5%的计划指标,是继“一五”和“六五”之后的第三个高速增长时期。工业生产能力扩大,技术水平提高,主要工业产品平均年产量,都比“六五”时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实际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2.4%。即使在后两年治理整顿期间,也保证了全国城乡绝大多数人生活水平不降低,甚至继续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90年同1978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74倍(1980至1990年间,平均每年增长9%,是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工业总产值增长2.89倍,其中钢产量增长1.1倍,原油产量增长32.7%,发电量增长1.4倍,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农业总产值增长1.03倍;科技、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国防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城乡人民的生活普遍改善。1990年,全国农民存款总数达到1 841亿元,农村面貌发生明显改变。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1980年增长68.1%,现代化市政设施不断增加,居民的菜篮子日益丰富。我国人民取得的这些历史性成就,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过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宣告我国“七五”计划的胜利完成。

字数:1854

周华虎,蒋辅义,李体文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第816-818页.
收录词条数: 213 首词条 上词条 下词条 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