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助手: 部首部首 笔画笔画 拼音拼音
“三北”防护林工程     
字体 [大]    [中]   [小]

这是阻遏北方沙漠南进、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宏伟工程,它伴依着古老的万里长城,形成由各种乔木、灌木丛和青草组成的“绿色长城”。它东起黑龙江省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克山口,北抵边境,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喀喇昆仑山,横跨中国西北、华北、东北(简称“三北”)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1个县(旗)市,全长7 000多公里,宽400至1 700公里,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2.4%,其规模超过了被誉为“世界三大生态工程”的美国“罗斯福工程”、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大坝工程”,成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历史上,“三北”地区曾是水美草肥的富饶之地。但由于战争和无休止的砍伐,大量森林植被被破坏,全地区沙漠面积达19亿亩,水土流失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风沙、干旱、洪水和冰霜等自然灾害使这里成了全国闻名的贫困地区,1982年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年收入100元以下的县还占62.8%。

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决定,在“三北”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并把这项工程列入国有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按照总体规划,从1978年到20世纪末为第一建设阶段,包括三期工程。第一期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1985年结束,完成人工造林9 083万亩,飞机播种造林159万亩,封山育林面积超过1 300万亩。此外,在屋旁、路旁、院旁、村旁等零星植树15亿株,使1.2亿亩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在这些林网的庇护下,风沙、干热风、霜冻等自然灾害都有所减轻,粮食产量一般提高10—13%,木料、饲料、肥料、燃料缺少的状况有所改善,一年产生的效益就达20多亿元。

1986年规模更大的二期工程开始实施,仅2年时间,又新造林4 650万亩,封山育林3 357万亩,飞机播种造林360万亩,零星植树30亿株。二期工程计划用10年的时间,造林9450万亩,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9%提高到7.7%。京津周围地区绿化工程是二期的重点工程,1985年前后由当时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副主任刘中一及林业部副部长马玉槐等亲自考察确定的,马玉槐亲任京津周围地区绿化领导小组组长。1989年底,在京津周围已形成防风林带、低山水土保持林和农田林网多道防线。据北京市有关部门观测,困扰京城多年的尘暴日、扬尘日、浮尘日由本世纪70年代的每年29天,至1987年已下降为19.8天,目前又有所下降。10多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及其它渠道共计投资24.33亿元,投入11亿多个劳动日。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注意将造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在适宜地区营造了大量生态经济型防护林143.9万公顷,年产各类干鲜果230万吨,产值27亿元。防护林工程与当地农民治穷致富相结合,也大大调动了农民的造林积极性。按总规划,到2050年,造林总任务量为3 500多万公顷,加上原有森林植被,成林面积将达6 000多万公顷,这样,将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4.95%。

字数:1240

周华虎,蒋辅义,李体文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第702-704页.
收录词条数: 213 首词条 上词条 下词条 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