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助手: 部首部首 笔画笔画 拼音拼音
反“文艺黑线回潮”事件     
字体 [大]    [中]   [小]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四人帮”打着“批林批孔”的旗号,再次掀起了所谓批判“右倾回潮”的浪潮。在文艺方面,制造了震骇全国的“三上桃峰”事件和“园丁之歌”事件,并借此在全国范围内制造了反“文艺黑线回潮”事件。

1974年1月,国务院文化组在北京举办华北地区文艺调演。晋剧《三上桃峰》是山西省参加文艺调演的剧目。该剧取材于《人民日报》1965年7月25日的通讯《一匹马》,讲的是河北省抚宁县的事。该剧通过两个生产队送马的事,反映了社会主义农村里团结互助的新人新事。因王光美搞社教时在抚宁县桃园大队“蹲过点”,“四人帮”及其在文艺组的亲信于会泳等人诬蔑晋剧《三上桃峰》是吹捧“桃园经验”、是为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翻案的大毒草”。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姚文元亲自修改,江青、张春桥定稿的署名初澜的文章:《评晋剧<三上桃峰>》。文章把该剧中的“桃峰”说成是王光美搞社教时“蹲点”的“桃园大队”,攻击《三上桃峰》是“为刘少奇招魂”,是要“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文章鼓噪“击退反革命的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回潮”。全国各大报纸都转载了此文。“四人帮”借“三上桃峰”事件,对全国文艺界进行了一次大洗劫。接着,“四人帮”又展开了对湘剧《园丁之歌》的围攻。

《园丁之歌》是一部湘剧影片,塑造了一个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的形象。1973年7月28日,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审查该片时,江青指责说:“剧名就不合适,园丁应该是共产党员,怎么是教员?”“‘没有文化怎能担起革命重担’(剧中一句台词),这句话问题更大,简直是反攻倒算”。张春桥说:“这个戏在教育路线上有问题,学生受教师摆布”。

1974年6月14日,江青提出:“《园丁之歌》的电影应上演,上演的同时发表批判文章。”7月19日,国务院文化组给北京、天津、上海、湖南的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批判〈园丁之歌〉的通知》(抄送全国各省、市、自治区)。8月4日,初澜发表题为《为哪条教育路线唱赞歌》的文章。一时间,报刊上发表了近百篇批判文章。这些文章攻击这部戏把教师比作园丁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旧调重弹”。诬蔑该剧“掩盖和抹杀教育战线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是宣扬地主阶级“文化至上”、“智育第一”、“否定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要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重新统治我们的学校”。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招魂,向无产阶级反攻倒算。”

“四人帮”借批判《三上桃峰》和《园丁之歌》在全国掀起的反“文艺黑线回潮”事件,是他们为反对周恩来,阴谋篡党夺权的罪恶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字数:1078

周华虎,蒋辅义,李体文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第479-480页.
收录词条数: 213 首词条 上词条 下词条 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