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助手: 部首部首 笔画笔画 拼音拼音
张铁生事件     
字体 [大]    [中]   [小]

1973年7月,江青、毛远新等人出于反对周恩来整顿教育的目的,利用张铁生在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中因为不会答题而给领导写信一事,进行大肆渲染,故意制造事端,攻击高考中实行文化考查的措施。从此,张铁生作为“反潮流英雄”而闻名全国。

张铁生是辽宁省锦州市兴城县白塔公社的下乡知识青年,担任过生产队长。1970年,高等院校恢复招生之后,他便想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

1973年4月3日,国务院批转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选拔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坚持群众评议和群众推荐,强调在政治条件合格的基础上,进行文化考查。江青一伙极力攻击高校招生中实行文化考查是“智育第一”、“文化至上”。当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毛远新在辽宁也大肆叫嚷,“文化考查可以搞,但是,我保留批判权”。他还根据江青的意图,一心想在辽宁“找一块打人的石头”。恰在这时,张铁生被推荐参加辽宁兴城考区的文化考试。他在考试中成绩不佳,语文只得了38分,数学得了61分,理化考试只答了化学部分第一题9道小题中的6道小题,而对于其它题则“干瞪眼”,“心有余而力不足”,结果仅得6分,几乎交了白卷。眼看着录取无望,他便故伎重演(在此之前公社文化考查时,张铁生就曾给公社领导写信,要求领导能推荐他参加高考),在理化考卷的背面抄录了事先备好的给“尊敬的领导”的一封信。信中标榜自己是“为人民热忱忘我地努力工作,自我表现胜似黄牛”,根本“没有时间复习功课”。信中在发泄对文化考查极为不满的同时,又“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学考试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照顾为盼”。考试结束后,张铁生还多方找熟人,“挖门子”,请求“在录取考生时考虑考虑”他。

7月10日,在辽宁省大学招生文化考查座谈会上,毛远新得知此事后如获至宝,当晚打电话要把考卷和信给他送去。他把张铁生的信进行一番“加工”之后,责令在《辽宁日报》上发表。7月19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连同“编者按”,以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在《辽宁日报》上发表。“编者按”说,张铁生“物理化学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之后,《人民日报》等主要报刊都争相转载,推波助澜,轰动一时,与此同时,“四人帮”对张铁生大加吹捧,对文化考查大加污蔑和攻击。江青说张铁生“真了不起,是个英雄。”张春桥攻击文化考查“把无产阶级寄予希望的青年卡在门外,使修正主义有希望,无产阶级没有希望。”姚文元控制的宣传舆论工具诬蔑文化考查是“旧高考制度复辟”,“是对教育革命的反对”,“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的反扑”,矛头指向对教育界进行整顿的周恩来。一时间,《答卷》成了“反潮流”的“代表作”,张铁生这个时代的“宠儿”被捧为响当当的“反潮流英雄”。此后,张铁生平步青云,不仅上了大学,入了党,还担任了铁岭农学院的领导,当上了四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张铁生在“四人帮”的鼓动和唆使下,忠实追随江青一伙,到处摇唇鼓舌,不遗余力地为“四人帮”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效力,干了许多坏事,果然成了“四人帮”手中一块“有棱有角”的“石头”。

对于张铁生,广大人民群众则极为鄙视,称他为“白卷英雄”。粉碎“四人帮”之后,张铁生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5年,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字数:1365

周华虎,蒋辅义,李体文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第475-477页.
收录词条数: 213 首词条 上词条 下词条 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