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助手: 部首部首 笔画笔画 拼音拼音
全国“斗、批、改”有以下重要活动;     
字体 [大]    [中]   [小]

(一)开展“革命大批判”。“斗、批、改”中是以“大批判”开道的。大批判的主要矛头是针对所谓“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特别是所谓黑《修养》(即《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黑“六论”(即“阶级斗争熄灭论”、“驯服工具论”、“群众落后论”、“入党做官论”、“党内和平论”、“公私溶化论”)的。这种大批判,后来扩展到了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甚至每个人的世界观。

(二)清理阶级队伍。在“九大”以前,清理阶级队伍便开展起来了。“九大”以后,又结合“清队”开展了“一打三反”运动。在“左”倾思想指导下,错整了一大批人。

(三)整党建党。“九大”以后,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整党建党工作,逐步恢复了党的各级组织机构和党的组织生活。这次整党建党,特别强调“吐故纳新”,即把被诬为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等罪名的党员当成“废料”清除出党,而把那些“造反派”,打砸抢分子当作新鲜血液吸收入党。结果,造成了党组织的严重不纯。

(四)精简机构,下放干部。在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的名义下,大批党政干部被下放到山区、农村、基层和各种“五·七干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种做法并没有能够达到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反而在许多部门和单位成为迫害干部、惩罚知识分子,反对科学研究,不准钻研业务和技术的手段,产生了消极的、带有破坏性的后果。

(五)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1968年7月,“工宣队”进驻学校,实行“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同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的通知》。以后这一作法被扩及到各个上层建筑领域(在农村则派贫宣队进驻学校)。“工宣队”的进驻,对于制止一些学校和单位的武斗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消极作用很明显,形成了“外行领导内行”、“瞎指挥”的局面,影响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六)教育改革。“九大”前后,各地根据毛泽东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进行了广泛的动员,把1000多万名大专院校和中学的学生,送往全国农村,参加体力劳动。上山下乡运动被看作是教育革命、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重大措施。1970年6月,中共中央批准高等学校招生复课,进行所谓“教育革命”。高等学校招生废除了原来行之有效的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制度,改为“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并规定“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这样的改革完全违背了教育科学规律,造成学校秩序混乱,教育质量下降的严重后果。特别是1971年由张春桥起草,并经毛泽东同意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提出了“两个估计”(即“文化大革命”前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战线上“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教师中的大多数和17年中培养的学生中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这“两个估计”严重违反事实,长期成为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枷锁,严重阻碍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总之,“斗、批、改”否定了建国后17年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给各方面的工作造成了混乱和损失。但在这期间也解放了一批干部和知识分子。1971年秋,因林彪事件的发生,“斗、批、改”运动被迫停止。

字数:1347

周华虎,蒋辅义,李体文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第431-432页.
收录词条数: 213 首词条 上词条 下词条 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