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助手: 部首部首 笔画笔画 拼音拼音
人造地球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     
字体 [大]    [中]   [小]

运载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的重要内容之一。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1967)中,已把发展火箭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尔后,由聂荣臻元帅负责,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在我国建立空间技术发展体系问题。在中国科学院张劲夫、裴丽生副院长领导下,1956年10月8日,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个专门研究机构。1957年,我国与苏联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为我们提供了部分导弹制造工艺资料并派专家来华,以后还给我国一个P—2地地战术导弹,一个地空导弹,一个海防导弹等。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59年6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撕毁合同,1960年苏联专家撤离。我国科技人员自力更生,刻苦攻关,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南汇县东部的海滩上,上海机电设计院发射我国首枚“T—7M”探空火箭成功。之后,我国科技人员又研制了多种型号的探空火箭,在气象、生物、探测仪器方面作了各种试验。如1960年9月,我国第一枚自行研制的液体燃料气象火箭发射成功;1960年11月,第一枚仿苏P—2近程火箭升空。1962年3月21日我国自行设计的导弹在酒泉发射场试验失败。经改进,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生物火箭成功地发射并回收。1965年,中央决定在中程火箭的基础上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用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此,利用液体气象火箭改造,发射了两种高空技术试验火箭,分别进行了运载火箭的末级固体火箭高空点火试验,以及红外地平仪的高空环境试验等。1966年12月26日,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1968年8月8日,高空点火试验火箭“T—7A”发射成功。1970年1月30日第一枚两级中远程火箭(“长征1号”的一、二级)首次发射试验成功。同时,运载工具、空气动力学、温度控制技术、发动机及推进剂、控制系统、无线电及空间电子学、空间环境模拟设备、空间医学、空间物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
 1965年10月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定名为“东方红号”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实施计划,由中国科学院651设计院承担,闵桂荣为卫星总体设计师。1966年11月,包括“长征1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1号”卫星本体以及地面测控系统转入工程研制阶段。1968年2月,中央将有关科技人员从300多个单位集中起来,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杨国宇任政委,戚发韧等任副院长。周恩来总理提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要“看得见,听得着,抓得住。”北京机电研究设计所的专家们经多次研究,在直径为1米的卫星末级火箭上加“观测裙”,以提高末级火箭的亮度,实现了“看得见”的要求。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刘承熙等专家们研制成功用连续信号传送《东方红》乐曲,解决了“听得着”的要求。在卫星研制过程中,空间技术专家、卫星总体负责人钱骥和闵桂荣、孙家栋、戚发韧等作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及技术领导工作。许多科技人员、工人充分发挥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卫星由北京东方科学仪器厂总装。1969年9月,“东方红1号”的第一颗正样星作为检验星,完成了全部环境模拟试验。卫星上各分系统在各种试验中工作基本正常。1970年2月,卫星、火箭、地面观测跟踪系统和发射场的研制与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式开始发射前的准备工作。1970年4月15日,戚发韧起草了有关卫星部分的报告,与任新民起草的运载火箭第一、二级部分、杨南生起草的运载火箭第三级部分的报告汇总后,由国防科委送交周恩来总理。4月23日,卫星、火箭在发射场的检测工作全部结束。4月24日下午,周恩来总理电话通知国防科委,毛泽东主席批准发射。4月24日晚上21时35分,卫星发射;21时48分,卫星入轨。4月25日,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重173公斤,比苏联(83.6公斤)、美国(8.22公斤)、法国(38公斤)日本(9.4公斤)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重量总和还要重。外形为直径1米的多平面的近似地球体,铬合金壳体表面按温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星体顶部和中部球带上装有收发信号天线。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远地点2 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68.5°,绕地球一周114分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和科学实验遥测信号。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递形式、星上的温控系统等,都超过了其他国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水平。之后,1971年3月3日,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实践1号”,重221公斤,这颗卫星运行8年多,不断地向地球发回了多个空间物理科学探测数据。
 1971年9月10日,我国第一枚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但1974年11月5日,我国用“长征2号”火箭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起飞20秒钟后爆炸。1975年7月26日,“风暴1号”火箭首次发射成功。1975年11月26日,用“长征2号”火箭发射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1,为返回式卫星,重1 800公斤,运行3天后回收,第一次成功地返回地面,使中国成为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返回式卫星,亦称对地观测卫星,进入地球轨道后,星里的相机可拍照大地景物。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由于地光的干扰,影响了对地拍摄的景物定位。之后于1975年12月16日发射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2;1976年8月30日发射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3;1976年12月7日发射了我国第7颗人造地球卫星;1978年1月26日发射第8颗人造地球卫星。
 1980年5月18日至21日,我国成功地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成功。
 1981年6月,我国第一枚两极固体燃料火箭发射成功。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风暴1号”发射3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对大气密度、高空磁场、红外线和紫外线、高空环境质子和电子的数量、能量,以及太阳X射线等方面进行多种物理探测。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1982年1月13日,我国研制的电火箭首次进行空间飞行试验成功,是继美国、苏联、日本之后第4个进行电火箭空间飞行试验的国家。
 1982年9月9日,我国发射一颗科学实验卫星,卫星运行5天后按原定计划准确地降落在中国四川省南部地区。
 1982年10月7日至16日,中国潜艇水下向预定海域发射固体运载火箭成功,总设计师为黄纬禄。这使我国成为美国、苏联、法国、英国之后第5个拥有水下发射导弹能力的国家。
 1983年8月19日,我国发射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5,运行5天后返回地面,完成了规定的科学探测任务,并进行了航天遥感技术试验,为航天技术用于地球资源考察等作了新的尝试。
 1984年1月29日,“长征3号”火箭首次发射成功。“长征3号”是在“长征2号”上加一个氢氧级,具有二次启动能力。总设计师是谢光选。这次发射“长征3号”,一并发射了一颗通信技术试验卫星。
 1984年4月8日,我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东方红2号”卫星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在距离地球表面3.6万公里的静止轨道上运行。这是我国的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它是当时有代表意义的第3代国际通信卫星,缩短了我国在卫星通信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开辟了用国产通信卫星实现国内卫星通信的新纪元,也是我国空间科学走向应用阶段的又一标志。这颗通信卫星沟通了乌鲁木齐、拉萨、昆明等边远省区与北京之间的电视、电话传播和通信联络,为缓解我国通信紧张状况起到了促进作用。
 1985年5月,中国航天工业部负责人宣布,中国火箭和卫星准备投入国际市场。1986年1月,同瑞典空间公司签订了用“长征2号”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瑞典邮政卫星的发射订座协议;1986年6月,中国同美国特雷卫星公司签订了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为美国发射两颗通信卫星的协议备忘录。到1986年7月,已有17家外国公司同中国联系有关事宜。
 1985年10月21日,发射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7,26日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
 1986年2月1日,成功地发射实用通讯广播卫星,这是中国第二次向地球同步轨道发射卫星。20日,该卫星定点于东经103。赤道上空。当晚,我国数十个卫星地面接受站同时接受了这颗卫星传送的中央电视台节目。
 1986年10月6日,我国发射第19颗人造卫星,也是我国第8颗返回式人造卫星。这颗卫星主要用于国土资源普查的科学探测和技术实验,运行5天后按预定计划准确返回地面。
 1987年8月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号”运载火箭发射一颗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首次进行微重力下的技术试验,并装有法国马特拉公司的两个微重力试验装置,这是我国第一次为外国公司提供卫星搭载服务。8月10日,这颗卫星在四川中部预定地区回收。1987年9月9日,我国用“长征2号”运载火箭发射第21颗地球卫星,当日回收。
 1988年3月7日,我国发射第3颗地球同步卫星,定点于东经87.5°赤道上空。
 1988年8月5日,我国用“长征2号”运载火箭发射第23颗卫星,进行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8月13日回收,这颗返回式卫星的拍照技术先进,能拍摄到7等恒星。这颗卫星发射时第2次为国外用户提供了搭载服务,并首次邀请外国人在现场观看发射实况。
 1988年9月7日,我国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发射“风云1号”太阳同步气象卫星成功。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3个能独立发射太阳同步卫星的国家。总设计师为孟执中。“风云1号”气象卫星发回的云图图像清晰,数据准确,为我国的天气预报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1988年9月15日至27日,我国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8年12月10日,我国第一座用于科学研究的探空火箭发射场在海南建成,并成功地发射了“织女1号”探空火箭。这是我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12月22日,我国还发射实用通信卫星,并于12月30日定点于东经110.5°赤道上空。
 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等航天技术是中共中央批准的“863”高技术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的运载火箭技术、人造卫星技术正在跟踪着世界航天科技的最新动向发展,并为国外提供着更多的国际服务。

字数:4313

周华虎,蒋辅义,李体文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第302-308页.
收录词条数: 213 首词条 上词条 下词条 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