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助手: 部首部首 笔画笔画 拼音拼音
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     
字体 [大]    [中]   [小]

1961年初到1965年底,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为克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困难,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争取国民经济形势的根本好转,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取得了显著效果。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援华专家,并加紧逼债,造成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人民生活陷入了困境。

1960年8月,李富春在主持制定1961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鉴于当时的困难局面,多次提出应该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提高,并根据这一精神安排国民经济计划。9月30日,中央批转了经周恩来总理审定的国家计委党组《关于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1月,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正式通过了这一方针。会议指出:“1961年应当适当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此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调整时期。

“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其主要内容是:搞好综合平衡,把“大跃进”运动中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特别是农、轻、重,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调整过来,使之趋于协调,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这一方针,是党和政府为战胜严重困难而采取的重大决策。

中共的八届九中全会后,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工厂、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带动下,全国县以上的党政领导干部都深入基层,到农村社队、工厂、商店、连队、学校、科研机构等基层单位蹲点,进行典型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就地解决。这次广泛的调查研究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是贯彻执行“八字方针”的重要步骤。

1961年3月以后,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先后制定了《农业六十条》、《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工业七十条》、《商业四十条》、《手工业三十五条》、《科研十四条》、《高教六十条》等一系列条例。这些条例总结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各项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推动了“八字方针”的进一步贯彻执行。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强调继续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月,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即西楼会议),具体研究贯彻“八字方针”,搞好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措施。会上,陈云作了题为《目前财政经济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讲话,分析了当时财政经济方面存在的严重困难,提出分两阶段执行十年经济规划,减少城市人口,“精兵减政”,制止通货膨胀,稳定市场,消灭财政赤字,集中力量发展农业等六条办法。4月,中央决定由陈云担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统管财经工作。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工作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中央财经小组提出的《关于讨论一九六二年调整计划的报告》,提出了全面贯彻执行“八字方针”,大幅度调整国民经济的重大决策,要求切实按照农、轻、重次序对国民经济进行综合平衡。会后,征得毛泽东主席的同意,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工作会议的精神,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有效措施,深入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主要包括:第一,减少城镇人口,精减职工。1961年和1962年,共减少职工1 887万人;1961年到1963年6月,共减少商品粮人口2 800万人。第二,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1960年到1962年,国家基建投资从388.7亿元减少到71.26亿元,比大幅度缩减的1961年又减少56亿多元。积累率从39.6%降到10.4%;大量压缩钢铁产量指标:1960年钢产量1 866万吨,1961年压到870万吨,1962年进一步缩减到600万吨,实际完成667万吨;1962年生产铁805万吨,比上年减少476万吨;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全国县以上国营工业企业,三年间共减少44 500多个。第三,加强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大批劳动力回到了农业第一线,1962年农业劳动力增加到21 278万人,超过了1957年;国家增拨部分农用生产资料,减少了粮食收购量,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第四,充实了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品和手工业品的生产;重工业方面重点保证石油工业的发展。第五,稳定市场,回笼货币,消灭财政赤字。一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二是清仓查库,处理库存积压;三是在坚决稳住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同时,对部分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四是坚决打击投机倒把活动。

由于采取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措施,加上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使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进展迅速,很快取得明显效果。到1962年底,农业生产得到初步恢复,农业产量扭转了前三年连续下降的局面而开始回升,1962年比1961年增产粮食250亿斤,全国有1/4的县农业产量达到或超过1957年的水平;轻工业生产出现了转机,1962年1至7月份,支援农业的生产资料,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产品,多数都比1961年同期有较大增长;财政困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全国财政支出比上年减少53亿元,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改变了前四年连续出现巨额财政赤字的被动局面;城乡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有所好转,全国集市贸易的价格比上年下降了35%,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开始回升。总之,我国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

为了争取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1963年9月6日至2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从当年起,再用三年时间,继续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作为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到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内,调整工作除了继续改善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之外,着重强调现有生产能力的填平补齐,成龙配套,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更新设备,加强专业化协作,提高经济效益等。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会议提出了1964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65年,原定的各项调整任务胜利完成,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全面好转,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表现在:第一,工农业生产已经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1965年,粮食产量达到3 891亿斤,比1960年的2 870亿斤增产1000多亿斤,接近1957年3901亿斤的历史最高水平。棉花总产量达到4 195万担,比1962年的1 500万担增产2 695万担,比1957年3 280万担的历史最高水平增产915万担。钢产量达到1 223万吨,比1962年的667万吨和1957年的535万吨分别增长了556万吨和683万吨。此外,烤烟、甜菜、甘蔗、生铁、石油、原煤、化肥、发电量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都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达到1 387亿元,比1962年的924亿元增长了50.1%,比1957年的908亿元增长了52.7%。第二,农轻重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得到改变。1960年,农、轻、重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是21.8%、26.1%和52.1%,经过调整,1965年分别为37.3%、32.3%和30.4%,农、轻、重三者的比例关系基本趋于合理。第三,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基本恢复正常,人民生活逐步提高。1965年积累率从1962年的10.4%调整到27.1%;职工平均工资比1962年增长10%,物价进一步下降,粮、棉、油、肉等主要消费品的供应量已接近1957年的水平,农村社员的收入也有明显提高。第四,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1965年国家财政收入473亿元,支出466亿元,收支相抵,节余7亿元。第五,文化、教育、科研、卫生、体育事业都有新的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有了重大突破。1965年,各级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医院床位、体育队伍的技术水平、科研力量和科研成果,均比1957年有较大发展;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使我国国防科技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字数:3382

周华虎,蒋辅义,李体文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第264-269页.
收录词条数: 213 首词条 上词条 下词条 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