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助手: 部首部首 笔画笔画 拼音拼音
香佩疗法     
字体 [大]    [中]   [小]

香佩疗法是把药物装在小布袋内, 佩戴在身上的一种中医外治法。由于一般多用芳香性药物, 故称为 “香佩疗法”。
 春秋战国时期, 民间就知道佩戴芳香性的植物防治疾病。《山海经·西山经》 曾记载: “薰草……佩之可以已疬。” 从 《荀子》、《楚辞》的有关内容看, 佩带芳香性植物, 在当时已是一种习俗。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记载用麝香做成香佩, 以治疗噩梦纷纭之症。清代吴尚先 《理瀹骈文》记载, 至迟在清代, 一些药堂就已制作了专门用来佩带的药物,防治疾病。如苏州同仁堂制的避瘟散就是一例。
 现在, 佩带香物的习俗仍在一些地区保留着。江南民间在端午节时, 把芳香性药物碾成细末, 装在缝制得很鲜艳漂亮的布袋内, 佩戴在小孩胸前, 或挂在童车上, 避秽防病。
 香佩疗法是利用药物的气味来防治疾病的, 简便易行, 毫无痛苦, 并可增加美感, 易为患者接受,对小儿尤其适宜。
 操作方法
 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法及药物, 按照治疗要求将药物配制好,装入布袋或绢袋,佩戴在颈项、腰间或其他需要治疗的部位。
 适应证
 1.四时感冒:用羌活、大黄、柴胡、苍术、细辛、吴茱萸各3克,同研为细末。用绛色布缝制成小药袋,装入药末,佩戴在胸前。本方还可以用来避瘟疫。
 2.头痛:用附子研为细末,与艾绒和匀,装在瓶中,带身上时时闻嗅。本方适用于寒性头痛。或用白胡椒30克,黑豆7粒,同研为细末,加鲜姜120克,大枣(去核) 7枚,葱白7根,一起捣烂,用纱布包好,常闻。或用荜茇15克,冰片3克,共研为细末,装瓶中密封。每日对瓶口嗅5次~8次。左边头痛用右鼻嗅,右边头痛用左鼻嗅。以上后2方适用于偏头痛。用鹅不食草一大团,用布包好,带身边时常嗅闻。或用陈艾一团如鸡蛋大,布包佩带身上,时时嗅闻,以鼻流出黄水为度。以上2方适用于头风头痛。后1方并可治疗目翳。
 3.心神不安:用朱砂3克,布袋装好,戴在患者头顶。
 4.产后发痉:白胡椒、生桃仁各7粒,连须大葱3根,新鲜生姜30克,血余炭3克,将上药研末捣匀,分成3份,左右腋窝各挟1包,双手捧1包放鼻前闻嗅,出微汗后可以去药。本方适用于产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心烦身热的患者。
 5.乳痈:过路黄1克,装布袋制成香佩,戴在乳旁。本方宜用于乳痈初起。
 6.疳积:六月雪31克,研为细末,装入布袋,做成香佩,常佩于小儿胸腹部。此方并可治小儿久痢。或用兔耳风、小夜关门各13克,糯米14粒,一同研为细末,装入袋中做成香佩,常佩挂在小儿胸腹。
 7.小儿流口水不止:马头兰16克,研为细末,装袋中做成香佩,戴在胸口。或用新鲜蓝布正(草药名)31克,装入袋内,做成香佩,佩戴在小儿胸颈处。
 8. 小儿口疮: 用青布缝袋, 装入16克鹅不食草, 悬挂在小儿颌下。或用蜘蛛香1个,花椒、糯米各7粒,装入布袋,制成香佩挂在小儿胸前。也可将野烟叶、猪殃殃各适量搓碎, 装入布袋制成香佩, 佩挂在小儿胸前。
 9. 嗅觉不灵: 细辛、皂荚、川芎、白芷、薄荷、苍耳子、辛夷各3克同研为细末, 加麝香0.3克拌匀, 装入瓶内, 带身边时时嗅闻。
 10. 鼻䘌: 毛茛叶捣烂, 布包好佩带身边, 时时嗅闻。每次不少于10分钟, 每日不少于10次。本方并可治疗走马牙疳。
 11. 疫疠: 大黄40克, 苍术、檀香、三柰、雄黄、朱砂、甘松各37克, 花椒、贯众、降香、龙骨各30克, 石菖蒲、白芷各22克, 肉桂17克, 细辛、丁香、吴茱萸、沉香各15克, 上药同研为细末, 用绢袋包盛, 佩带身上, 可预防疫疠。
 禁忌证
 1. 对药物气味过敏, 不宜应用。
 2. 身体过于虚弱,不宜用本疗法。
 3. 危急病症, 不宜用本法治疗。
 注意事项
 1. 如患者发生过敏, 出现疹块、喘息等症状, 则应立即取下所佩药物, 必要时可做脱敏治疗。
 2. 如果药物佩带时间长,气味变淡变薄, 要更换药物。
 3. 缝制香佩不宜用过厚过密的布, 也不宜用化纤类布, 宜用稀棉布缝制, 以便散发药物的气味。

字数:1666

刘道清 主编.家用民间疗法精选.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第147-149页.
收录词条数: 42 首词条 上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