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助手: 部首部首 笔画笔画 拼音拼音
割治疗法     
字体 [大]    [中]   [小]

割治疗法是在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按常规外科手术消毒,切开皮肤,摘除少量皮下组织,并在切口周围进行一定的机械刺激,或只在皮肤上划割,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是在古代砭刺、放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此法疗效好、花钱少,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至今仍在广大农村流传应用。
 操作方法
 ·割治部位·
 1.手掌:手掌常用的割治部位有7处,分别用掌1、掌2、掌3、掌4、掌5、掌6、掌7来表示。掌1在食指第一节掌面正中;掌2在第二、三掌骨间隙掌侧,食指与中指根部联合下约0.3厘米~0.5厘米处;掌3在第三、四掌骨间隙掌侧,中指与无名指根部联合下约0.3厘米~0.5厘米处;掌4在第四、五掌骨间隙掌侧,无名指与小指根部联合下约0.3厘米~0.5厘米处;掌5在掌面大鱼际肌尺侧边缘,与沿并拢的食指、中指间引线的交点上;掌6在鱼腹穴上;掌7在神门穴与无名指、小指间隙的连线上,距神门穴1.5厘米处,切口向食指根部(如图10)。
 2.体穴:割治常用的体穴有膻中、鸠尾、公孙、然骨、天枢、百会、上脘、中脘、脾俞、肺俞、涌泉、前顶、足三里等。以上腧穴的位置参见本书“针刺疗法”部分。
 3.耳穴:割治常用的耳穴很多,所有的耳穴均可割治。耳穴位置参见本书“耳针疗法”部分。
 ·割治方法·
 1. 手掌及体穴割治法:先常规消毒后麻醉, 用手术刀纵行切开皮肤, 仅切开皮层即可, 不宜过深。切口长约0.5厘米~1厘米, 小儿可适当短些。然后用剪刀或刀子切除皮下脂肪少许。再用镊子深入切口, 轻夹皮下组织数次, 也可用刀柄在骨膜上滑动(如膻中穴), 使病人有强烈的酸、麻、胀感, 并向一定方向传导。最后覆盖消毒纱布包扎。两次割治的间隔时间至少在10日以上。第二次割治时, 可在原切割处离开1厘米的地方割治,也可另选别处, 方法同上。


 图10 常用手掌割治部位
 2. 耳穴划割法: 在选定的耳穴处常规消毒, 让患者取适当体位,术者一手持刀, 持法不拘, 以操作方便为宜。一般用拇指与食指捏牢刀身,使刀身与划割部位大致保持垂直, 进刀划割; 另一手作提、捏、推、按等辅助动作配合划割。深度不穿透骨膜, 刀口约0.1厘米, 见血即可。
 适应证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割掌1、掌2、掌3、掌5和膻中穴;耳穴划割咳点、喘点、肺、气管、平喘、皮质下、内分泌穴。
 2.胃脘痛、吞酸、嘈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割天枢、中脘、上脘、脾俞、胃俞穴;耳穴划割胃、脾、大肠、小肠穴。
 3.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割掌6;划割耳穴肝、肝炎点、皮质下穴。
 4.小儿疳积、消化不良症:割掌6穴。5.高热:划割耳穴皮质下、额、枕穴。
 6.扁桃体炎及咽炎:划割耳轮4、耳轮5穴。
 7.鼻炎:割耳穴鼻、内鼻穴。
 8.食道炎:割耳穴食道、交感穴。
 9.十二指肠溃疡、肠功能紊乱:割耳穴十二指肠、交感、皮质下、大肠、小肠穴。
 10.胃炎:割足三里;划割耳穴胃、贲门、皮质下穴。
 11.阑尾炎:割耳穴阑尾1、阑尾2、阑尾3穴。
 12.腹痛:割耳穴腹、腹痛点。
 13.失眠、头痛、健忘、心悸、怔忡:割掌4、掌7穴;割百会、前顶;划割耳穴皮质下、内分泌穴。
 14.高血压病:划割耳穴高血压点、降压点。
 15.心动过速:划割耳穴心、交感、皮质下穴。
 16.牙痛:划割耳穴牙痛点。
 17.各种眼疾:划割耳穴眼、皮质下穴。18.面瘫:划割耳穴颊、颏、皮质下穴。
 19.遗尿:划割耳穴尿道、膀胱、皮质下穴。
 20.膀胱炎:划割耳穴膀胱、肾、皮质下穴。
 21.腰痛:划割耳穴腰、肾、皮质下穴。
 22.膝痛:划割耳穴膝、皮质下穴。
 23.踝痛:划割耳穴踝、皮质下穴。
 24.肩痛:划割耳穴肩、皮质下穴。
 25.肘痛:划割耳穴肘、皮质下穴。26.腕痛:划割耳穴腕、皮质下穴。
 27.指痛:划割耳穴指、皮质下穴。
 28.趾痛:划割耳穴趾、皮质下穴。
 29. 胸痛: 划割耳穴胸、皮质下穴。
 30. 瘰疬: 划割鸠尾、涌泉穴。
 31. 荨麻疹: 划割耳穴交感、内分泌穴。
 32. 坐骨神经痛: 划割耳穴坐骨神经点、腰椎、股点穴。
 33. 癫痫: 划割耳神门、皮质下、内分泌穴。
 禁忌证
 割治疗法适应范围小, 凡有出血倾向、失血、血液系统疾病, 禁用此法。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以及严重心肾疾病, 禁用或慎用, 体质极端虚弱, 不宜用。
 注意事项
 1. 严格选择适应证, 详细询问病史, 作好术前应作的检查。
 2. 局部麻醉时, 要作普鲁卡因过敏试验。
 3. 严格消毒, 以防感染, 增强无菌操作观念。
 4. 施术时要轻、准, 不要伤及深部血管、神经及韧带。在选择手掌作为切割部位时, 可根据患者身材的高矮, 结合前面割治部位进行。
 5. 两次割治间隔时间不少于10日。
 6. 在割治过程中, 要密切注意病人的表情和精神变化, 若发现病人有头晕、恶心、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时, 应立即停止割治, 并给予对症处理。
 7. 割治之后,局部有轻微不适,属正常现象。若疼痛明显,要察看施术部位是否有化脓感染,若有感染,可按外科处理。

字数:2135

刘道清 主编.家用民间疗法精选.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第130-134页.
收录词条数: 42 首词条 上词条 下词条 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