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助手: 部首部首 笔画笔画 拼音拼音
针刺疗法     
字体 [大]    [中]   [小]

针刺疗法是用针刺入身体一定部位或腧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针刺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而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则是关于针灸疗法的专著。几千年来,针刺疗法不仅为我国人民的防病治病做出了贡献,而且还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大约在6世纪,针灸疗法传入朝鲜和日本,17世纪传入欧洲。现在针刺疗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许多国家的人民都在使用针刺疗法治病。国际性的针灸研究机构已经成立,并多次召开国际性针灸学术会议,“针灸热”在世界范围内兴起,针刺疗法越来越发挥其巨大作用。
 最早的针是用石头做的。后来,石针逐渐被骨针、竹针、钢针、银针、金针、合金针、不锈钢针所代替。现在使用的大多为不锈钢针。
 操作方法
 ·针刺前的准备·
 1.选择针具:现在使用的针具有毫针、圆利针、三棱针、七星针、内皮针等。毫针是使用最广泛的针具,其结构分为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5部分(见图4)。体针多用之。圆利针较毫针短而粗,针质坚硬,针端尖锐,一般用26号针,针长5分(见图5)。适用于小儿或成人晕厥急救。三棱针是一种柄粗而圆、身呈三棱形、针尖锋利的针具,多用来刺络放血(见图6)。七星针是用7根缝衣针捆成一束制成的针具,主要用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见图7)。内皮针是用30号或32号不锈钢丝制成的图钉形或麦粒形针具, 用来埋入皮内, 给穴位以长时间持续刺激(见图8)。毫针针具以针柄无松动, 针体挺直、光滑、无损伤、无弯曲, 针尖圆而不钝呈松针形者为好。如有缺损或损伤, 应挑出不用。另外, 还要因人选针, 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形体胖瘦、病情虚实以及针刺部位的不同, 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图4 毫针图


 

图5 圆利针图


 

图6 三棱针图


 

图7 长柄式和莲蓬式七星针图


 2. 选择穴位: 根据病症制订选穴处方, 然后在选定的穴位上用拇指甲掐 “十”字纹作为定穴标志。


 

图8 图钉形和麦粒形内皮针图


 3.确定体位:针刺治疗时,患者的体位应以医者取穴方便,患者舒适而持久为准则。常用的体位有:
 ①仰卧位:适用于取头面、胸腹以及四肢的腧穴。
 ②俯卧位:适用于取头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面的腧穴。
 ③侧卧位:适用于取侧面的腧穴。
 ④仰靠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颈部、胸部及四肢的部分腧穴。
 ⑤俯伏坐位:适用于取头项及背部的腧穴。
 4.消毒:针刺前术者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针具要用高压锅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20分钟;急用时可用酒精棉球反复擦数次;若针治传染性疾病,消毒更应严格,或针后将针具弃而不用。针刺的部位要用酒精棉球擦拭,若需用三棱针刺络出血或用七星针叩刺出血时,应先用2%碘酒擦拭局部,再用酒精棉球脱碘。
 ·进针角度·
 进针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角度。可分为直刺、斜刺和平刺3种。直刺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穴位。斜刺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倾斜刺入,适用于皮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平刺又称“沿皮刺”,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特薄部位, 如头部。进针的角度要根据针刺部位或穴位而定。
 ·针刺深度·
 针刺的深度要根据年龄、体形、部位、病情而定。年轻体壮,气血旺盛者深刺; 年老体弱, 气血不足者浅刺。形体高大,肥胖者深刺; 瘦小娇嫩者浅刺。四肢、臀部、腹部可深刺; 头面、胸背部应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阳证、新病宜浅刺。注意不要刺伤深部血管、神经、脏器。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般说来, 深刺多用直刺, 浅刺多用斜刺和平刺。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对于增强针感, 提高疗效, 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有着重要意义。针刺同一腧穴, 如果角度和深度不同, 那么所刺达的组织、产生的针感、治疗的效果均有一定差别。所以针刺时正确掌握角度与深度十分重要。
 ·行针与得气·
 行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 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 使之得气的操作方法。得气是指针刺部位已经得到经气感应。在医者方面有针下沉涩而紧的感觉, 在患者方面有酸麻沉胀的感觉,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及传导。如未得气, 则针下虚滑, 患者没有酸沉的感觉。得气快, 疗效好; 得气慢或不得气, 则疗效差。若不得气, 就要查找原因, 如属取穴不准、角度不对、深度不够, 应及时调整。如属病久体弱经气不足, 则可采取行针催气和留针候气的方法。
 ·留针与出针·
 留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停留一段时间。留针时间的长短要视病情而定, 一般留针20分钟左右。留针期间可行针3次~5次, 以加强感应, 提高疗效。对针感差者, 留针可起到候气的作用。快速针刺法不留针, 行针得气后立即出针, 这种方法节省时间,同时减少晕针的机会。出针又称“起针”,是将针拔出体外。出针时先以左手拇、食两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用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异常情况的处理·
 在针刺治疗时,如果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体位不当,或医生操作手法粗暴,用力过猛或手法不熟练,穴位解剖位置不准确,针刺过深,刺激强度过大,针具选择不严格,没有严格掌握针刺禁忌,就容易出现异常情况。针刺常见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方法如下:
 1.晕针: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烦欲呕。严重者可出现昏厥、肢冷汗出、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等虚脱症状。处理方法:立即出针,令患者平卧,头放低,饮温开水或糖盐水,并安慰患者不要紧张,精神放松,很快就会恢复。昏厥者可指掐或针刺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若不奏效,可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2.滞针:针刺入后,针下异常紧涩,不能作提插和捻转动作。处理方法:嘱患者不要紧张,放松肌肉。因单向捻转而滞针,则须反向捻转;因针身有锈斑,受肌纤维缠绕时,应左右轻轻捻转,将缠绕的肌纤维组织松解,再轻轻提插;因肌肉一时紧张,可留针几分钟,然后再出针;或局部轻轻按摩,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针,以转移患者注意力,随之出针。总之,出针时应因势利导,不能硬性拔出。
 3.弯针:由于进针指力不匀,用力过猛,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患者在针刺后移动体位,或外力碰撞针柄等原因,可使针弯曲。如系轻微弯曲,不再捻转,可慢慢将针提出。如系体位移动所致,则应先矫正体位,再行出针。弯曲角度较大时,应顺着针弯的方向慢慢退针。
 4.折针:针刺入体内后,针若折断,医者要冷静沉着地处理。首先要固定患者体位,不要让患者乱动。如针身尚露出体表,可用镊子取出; 如拆在皮内, 可用中、食指在针孔周围挤压,使针身露出,然后用镊子取出; 如果针身完全陷入肌肉,应送医院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如果在四肢部位(如内关、外关、三阴交等穴)折针, 可从对侧穿透的部位取出。如断针下面是软组织,要特别谨慎处理, 万万不可在局部按压。
 5. 血肿: 出针后, 如针孔处有红色小点, 这是常见的现象,不须处理, 可自行消散。若针孔处肿起或周围呈青紫色,这是误伤血管所致, 宜在局部轻揉或热敷,使其消散。
 6. 疼痛: 针刺时有轻微疼痛是正常现象。若疼痛较剧, 并向别处放射, 则须及时处理。此时可调整针刺方向及深度, 拍打针孔周围肌肉, 避开敏感穴位等, 均可缓解疼痛。平时医者要加强手法练习, 准确掌握腧穴位置。选择合适针具, 也是避免针刺疼痛的必要措施。
 7. 气胸: 若针刺时误伤肺脏, 空气进入胸腔,病人感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口唇及指甲青紫, 这就是发生了创伤性气胸。这时, 应立即让患者取半卧位, 轻者可自行呼吸, 给予四环素、土霉素、麦迪霉素、磺胺等消炎药服用, 休息六七天即可。重者应立即排气, 让病人取半卧位, 将短粗注射针头插入锁骨中线第二三肋间, 即能自然排气。条件许可时, 最好送往医院处理, 以免发生意外。
 8. 皮肤过敏及感染: 如果患者对酒精过敏, 可用新洁尔灭消毒。有感染时, 可用药物外敷或内服土霉素、四环素、麦迪霉素、磺胺等消炎药, 并停止施针。
 适应证
 1. 感冒: 风寒型取列缺、风门、风池、合谷穴。风热型取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穴。若咳嗽加肺俞穴, 头痛加太阳穴, 喉痛加少商穴, 鼻塞加迎香穴。
 2. 流行性感冒: 取合谷、风池、大椎、天突、曲池、迎香穴。
 3.咳嗽:风寒咳嗽。取肺俞、大椎、列缺、合谷穴。风热咳嗽取肺俞、列缺、合谷穴。痰湿侵肺取肺俞、太渊、太白、丰隆穴。肝火烁肺取肺俞、尺泽、阳陵泉、太冲穴。
 4.哮喘:哮证发作期取肺俞、膻中、列缺、天突、中脘、丰隆穴;缓解期取肺俞、脾俞、中脘、气海、足三里、丰隆穴。喘证虚喘取肺俞、气海、肾俞、足三里、天突、太渊穴;实喘取膻中、肺俞、列缺、尺泽、天突、丰隆穴。
 5.呕吐:取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穴。属热者加合谷、内庭穴;属寒者加上脘、胃俞穴;痰饮者加丰隆、膻中穴;食积者加下脘、太白穴;肝逆者加太冲、阳陵泉穴;中虚者加脾俞、章门穴。
 6.噎膈:取膈俞、内关、胃俞、足三里穴。
 7.反胃:取脾俞、胃俞、中脘、关元、足三里穴。
 8.泄泻:急性泄泻取天枢、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穴;慢性泄泻取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章门、关元、肾俞穴。
 9.痢疾:取合谷、天枢、上巨虚穴。湿热痢加曲池、内庭穴;寒湿痢加中脘、气海穴;噤口痢加内关、内庭、中脘穴;休息痢加脾俞、胃俞、关元、肾俞穴;脱肛者加百会穴。
 10.便秘:取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穴。热结者加合谷、曲池穴;气滞者加中脘、行间穴;血虚者加脾俞、胃俞穴;虚寒者加气海,关元穴。
 11.脱肛:取百会、长强、气海、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穴。
 12.便血:实证取大肠俞、上巨虚、天枢、承山穴;虚证取小肠俞、足三里、脾俞、关元、太白、百会、三阴交穴。
 13.癃闭:肾气不足者取阴谷、肾俞、气海、委阳、三焦俞穴;湿热下注者取三阴交、阳陵泉、膀胱俞、中极穴;外伤所致者取三阴交、中极穴。若膀胱过度充盈,下腹部穴位宜浅刺。
 14.淋证:取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穴。血淋加血海、三阴交穴;膏淋加肾俞、照海穴;石淋加委阳、然骨穴; 劳淋加百会、气海,去行间穴; 小腹满痛加曲泉穴。
 15. 遗尿: 取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三焦俞穴。
 16. 遗精: 取关元、志室、大赫穴。
 17. 阳痿: 取肾俞、命门、关元、三阴交穴。
 18. 肺痨: 取尺泽、肺俞、膏肓俞、大椎、三阴交穴。潮热者加鱼际、劳宫穴; 盗汗者加阴郄、复溜穴; 咯血者加中府、孔最、膈俞穴; 经闭者加血海、地机穴; 遗精者加志室、关元、三阴交穴。
 19. 失眠: 取神门、三阴交、心俞、足三里穴。
 20. 惊悸: 取间使、神门、心俞、巨阙穴。
 21. 怔忡: 取心俞、郄门、内关、通里、厥阴俞穴。22. 癫证: 取心俞、肝俞、脾俞、神门、丰隆穴。23. 狂证: 取大椎、风府、水沟、内关、丰隆穴。
 24. 痫证: 取鸠尾、大椎、间使、丰隆穴。
 25. 眩晕: 气血不足者取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穴;肝阳上亢者取风池、肝俞、肾俞、行间穴; 痰湿中阻者取中脘、内关、丰隆、解溪穴。
 26. 疟疾: 取大椎、后溪、间使穴。
 27. 黄疸: 阳黄取胆俞、阳陵泉、内庭、太冲穴; 阴黄取胆俞、至阳、脾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穴。
 28. 水肿: 取水分、气海、三焦俞、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脾俞、肾俞穴。
 29. 疝气: 寒疝取关元、大敦、三阴交穴; 湿热疝取关元、归来、太冲、阴陵泉、三阴交穴; 狐疝取关元、大敦穴。
 30. 头痛: 前头痛取上星、合谷、头维、阿是穴; 后头痛取风池、天柱、昆仑、后顶、阿是穴; 巅顶痛取百会、通天、行间、阿是穴; 偏头痛取太阳、头维、角孙、阿是穴。
 31. 胁痛: 取期门、行间、足三里、三阴交、肝俞、支沟穴。
 32. 胃脘痛: 取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章门、胃俞穴。
 33.腹痛:取中脘、关元、足三里、公孙、脾俞、胃俞、气海穴。
 34.腰痛:取肾俞、委中、腰阳关、次髎、太溪、命门、阿是穴。
 35.痹证:肩部取肩髃、肩髎、臑俞穴;肘臂取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穴;腕部取阳池、阳溪、腕骨、外关穴;脊背取水沟、身柱、腰阳关穴;髀部取环跳、居髎、悬钟穴;股部取秩边、承扶、阳陵泉穴;膝部取犊鼻(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穴;踝部取申脉、照海、昆仑穴。
 36.痿证:上肢取肩髃、曲池、阳溪、合谷穴;下肢取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阴陵泉穴。
 37.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取环跳、殷门、伏兔、足三里、阳陵泉穴;上肢瘫取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合谷、臂臑、外关穴;腹肌瘫取梁门、天枢、带脉穴。
 38.多发性神经炎:取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阳池、少海、风市、丘墟、八风、八邪穴。
 39.三叉神经痛:取合谷、三间、内庭。第一支痛加攒竹、阳白、鱼腰(眉中)穴;第二支痛加四白、巨髎、颧髎、下关穴;第三支痛加承浆、颊车、下关穴。
 40.月经不调:取三阴交、气海穴。先期加太冲、太溪穴;后期加血海、归来穴;先后不定期加信交、脾俞、足三里穴。
 41.痛经:实证者取中极、次髎、归来、地机穴;虚证者取肾俞、命门、关元、足三里、大赫、归来、三阴交、脾俞、太冲穴。
 42.闭经:血枯经闭取脾俞、肾俞、气海、足三里穴;血瘀经闭取中极、合谷、气海、三阴交、行间穴。
 43.崩漏:崩证取关元、三阴交、隐白、气海、百会、脾俞、足三里穴;漏证取血海、水泉、关元、三阴交、隐白穴。
 44.带下:寒湿带下取关元、足三里、带脉、白环俞、气海、三阴交穴;湿热带下取行间、阴陵泉、带脉、白环俞、气海、三阴交穴。
 45. 滞产: 取合谷、至阴、独阴、三阴交穴。
 46. 乳少: 取膻中、乳根、少泽穴。实证加期门穴; 虚证加脾俞、足三里穴。
 47. 回乳: 取足临泣、光明穴。
 48. 子宫脱垂: 取百会、气海、大赫、维道、太冲、照海穴。
 49. 胎位不正: 取至阴穴。
 50. 急惊风: 取水沟、大椎、合谷、十宣、阳陵泉、太冲穴。高热者加曲池、涌泉穴; 痰浊者加丰隆穴。
 51. 慢惊风: 取中脘、章门、气海、天枢、足三里、行间穴。
 52. 疳积: 取下脘、四缝、商丘、足三里穴。针四缝穴时,可参见本书“针四缝疗法”部分。
 53. 丹毒: 取合谷、曲池、足三里、解溪、阴陵泉、血海、委中、阿是穴。
 54. 风疹: 取合谷、曲池、血海、委中、膈俞、天井穴。55. 疔疮: 取身柱、灵台、合谷、委中穴。
 56. 痄腮: 取翳风、外关、颊车、合谷、丰隆、足三里、曲池、太冲穴。
 57. 乳痈: 取足三里、梁丘、期门、内关、肩井穴。乳汁壅胀加膻中、少泽穴; 发热头痛加合谷、风池穴。
 58. 肠痈: 取足三里、曲池、灵枢穴。
 59. 痔疮: 取次髎、长强、会阳、承山、二白穴。
 60. 瘰疬: 项部取翳风、天井、足临泣穴; 颈部取臂臑、手三里、大迎穴; 腋下取肩井、少海、阳辅穴。
 61. 瘿气: 取臑会、合谷、足三里、天突、天鼎、天容穴。62. 扭伤: 肩部扭伤取肩髎、肩贞穴; 肘部扭伤取曲池、小海、天井穴; 腕部扭伤取阳池、阳溪、阳谷穴; 腰部扭伤取肾俞、腰阳关、委中穴; 髀部扭伤取环跳、秩边、承扶穴; 膝部扭伤取犊鼻、梁丘、阳关穴; 踝部扭伤取解溪、昆仑、丘墟穴。以上均可加阿是穴。
 63.落枕:取大椎、天柱、绝骨、肩外俞、后溪穴。不能前后活动者加昆仑、列缺穴;不能左右活动者加支正穴。
 64.耳鸣耳聋:取翳风、听会、侠溪、中渚穴。肝火旺盛者加太冲、丘墟穴;外感风热者加外关、合谷穴;肾虚者加肾俞、关元穴。
 65.聋哑:取哑门、廉泉、通里穴,并参考“耳鸣耳聋”取穴施治。
 66.目赤肿痛:取合谷、太冲、睛明、太阳、上星、行间、侠溪、少商穴。
 67.夜盲症:取肝俞、肾俞、行间、睛明、养老、光明穴。
 68.鼻渊:取迎香、合谷、列缺、印堂穴。
 69.鼻衄:取合谷、上星、少商、内庭穴。
 70.牙痛:取合谷、颊车、内庭、下关穴。风火牙痛加外关、曲池穴;阴虚牙痛加太溪、行间穴。
 71.咽喉肿痛:实热证取少商、尺泽、合谷、陷谷、关冲穴;虚热证取太溪、照海、鱼际穴。
 禁忌证
 1.妊娠3个月以下,小腹部禁针;3个月以上,上腹部、腰尻部以及所有能引起感应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穴)均禁针。体质虚弱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禁针。
 2.自发性出血,如血友病或损伤后出血不止,一般禁刺。3.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禁针。
 注意事项
 1.婴儿头部禁针。小儿不留针。
 2.有些禁针或禁深刺的腧穴,绝大部分在接近重要脏器以及大血管处,如承泣穴位于眼球下缘, 鸠尾穴接近心脏, 箕门穴接近股动脉等,这些穴位一般都禁针, 或慎用针刺, 要避开大血管, 以防出血。对于眼区腧穴要掌握好针刺角度与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 以免刺伤眼球和引起出血。胸部、背部腧穴,不宜深刺, 以免刺伤心肺,发生事故。
 3.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 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流行性传染病、皮肤病等,要做到一穴一针; 针具若要再用, 应经过高压消毒。
 4. 有锈斑的针具不能使用, 以免细菌感染或滞针。
 5. 对初诊患者要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恐惧心理, 以便配合治疗。对于针刺过程中出现的弯针、折针、晕针等情况, 应按本疗法 “操作方法” 中 “异常情况的处理”进行排解。
 6. 凡大恐、大惊、大怒、过饥、过饱、过劳者, 不宜针刺。

字数:7234

刘道清 主编.家用民间疗法精选.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第104-115页.
收录词条数: 42 首词条 上词条 下词条 末词条
  • 一种用于预防和减轻疾病、改善内脏功能的疗法。源于中国,流传已达5000年。用一定长度的...如取穴于内关,可减轻幻听症状,取穴于太阳、风池、足三里或三阴交等,可治疗神经症、癔症和失眠。针刺还可诱导催眠。字数:187 来源: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
  • acupuncture treatment字数:25 来源:现代汉英词典
  • 爆灯火疗法是用灯草心蘸芝麻油,点燃后打爆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此法的适应证很多,选穴可参照本书“针刺疗法”进行。禁忌证高烧、烦渴、谵语、唇焦、咯血等热盛之证禁用此法治疗。注意事项1.灯心不要蘸油过多,以免滴在身上,造成烧烫...字数:2226 来源:家用民间疗法精选
  • 小儿推拿疗法是在患儿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施行推拿手法, 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小儿...6.小儿脱肛:揉百会,推脾经,揉腹(天枢穴),揉鱼尾,推尾骶七节,捏脊。此外,按摩相应的穴位,可以治疗更多的小儿疾病,参见“针刺疗法”条适应证部分。禁忌证此法无...字数:4727 来源:家用民间疗法精选
  • 拔罐又称“拔火罐”, 我国古代称“角法”。是用火烧罐状器具内壁, 造成罐内负压, 然后将...除此之外,拔罐还可治疗许多疾病,取穴可参考本书“针刺疗法”部分。禁忌证精神病、水肿病、皮肤病、心力衰竭、恶性肿瘤、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不...字数:1704 来源:家用民间疗法精选
  • 艾灸疗法是用艾绒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烧灼或熏烤体表穴位或患部,使局部产生温热或轻度灼痛...常见的适应证简介于后,此处不备者,可参见本书“针刺疗法”部分选择穴位。1.哮喘:取大椎、风门、肺俞、膻中穴。痰多加丰隆穴。用麦粒艾炷灸,每穴每次灸3壮~5壮,10天...字数:3464 来源:家用民间疗法精选
  • 雷火针疗法是将沉香、木香、乳香、艾叶等药物粉碎, 用绵纸卷紧,点燃, 灸治一定的部位来...·选穴·根据病症选定穴位,选穴方法同本书“针刺疗法”。·治法·让患者取适当体位,在选定的穴位上用笔作标记,穴位上面铺六七层纸,然后用点燃的雷火针按在穴位上。待火...字数:518 来源:家用民间疗法精选
  • 耳针疗法是针刺耳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属于针刺疗法的一种。...耳针疗法的程序及方法,均同本书“针刺疗法”。适应证1.感冒:取内鼻、皮质下、神门穴。2.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取肺、气管、神门、肾上腺、耳迷根穴。慢性支气管炎取平喘、肺、脾、肾、大肠、...字数:3046 来源:家用民间疗法精选
  • 针挑疗法是在身体一定的腧穴部位上挑刺,使皮肤微微出血,流出组织液或拨出一些纤维,以治...固定针挑点即按本书“针刺疗法”选穴挑治,非固定针挑点是在体表寻找出的异感点、颗粒点、结节点、脉络点、暗红点等。·挑治方法·1.挑刮法:先在预定的体表上压刮皮肤,使...字数:2577 来源:家用民间疗法精选
  • 肛裂是指肛管形成裂口溃疡,患者在排便时及排便后出现肛门剧烈疼痛、出血,并伴有便秘、肛...④针刺疗法:取长强穴,用长针刺入,强刺激,留针2~3分钟,可缓解疼痛。(2)手术治疗适用于慢性及急性肛裂经保守治疗无效者。手术疗法包括局部切除法、后方内括约肌切开...字数:1894 来源:中老年养生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