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助手: 部首部首 笔画笔画 拼音拼音
外敷疗法     
字体 [大]    [中]   [小]

外敷疗法又名“敷贴”,是将药物敷在体表的特定部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民间疗法。
 操作方法
 ·药物配制·
 如果所用的药物属于干品,不含有汁液,就将药物研为细末,然后加入适量的调和剂(如鸡蛋清、酒、水、蜜等),调成干湿适当的糊状敷用。如果所用的药物本身含有汁液,如大蒜,就将药物捣成糊状敷用。
 ·敷药顺序·
 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先将所要敷药的部位用水洗净,待干后将药敷上。若所敷部位毛发较密,可先剪去一些毛发再敷药。有的敷后按治疗要求还要用纱布或胶布固定,以防药物脱落。
 适应证
 1.头痛:将白附子3克,川芎3克研为细末,再将葱白1段捣成泥状,加入白附子和川芎末调匀,摊在纸上,贴于两太阳穴,1小时后可止痛。
 2.三叉神经痛:全虫21个,地龙6条,蝼蛄3个,五倍子15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30克,木香9克,上药同研为细末备用。每次用药末适量,加上1/2的面粉,用酒调成2个药饼,敷太阳穴。
 3.咳嗽哮喘:胡椒7粒,桃仁10粒,杏仁4粒,栀子仁3克,共捣烂,用鸡蛋清调匀成糊状,男左女右,敷于脚心。本方并可治疗高血压。
 4.百日咳:先将大蒜捣烂备用,再将双足底薄涂上1层猪油或凡士林,然后将大蒜泥敷在涌泉穴,用纱布包扎固定。临睡时敷上,次日清晨去除。本方也治疗其他夜间咳嗽。
 5. 咯血:大蒜30克捣为泥, 敷两足心涌泉穴, 以纱布包扎固定。或用附子1枚捣烂, 用醋调成饼, 以热水洗脚, 然后在足心涌泉穴敷上药饼。本方适用于咳嗽吐血, 并两脚发凉者。若呕血或脚发热, 则忌用本方。
 6. 吐血、衄血: 白术、文术各10克, 熟地19克, 一同研为细末, 用水调成糊状, 敷于哑门穴。
 7. 呕吐: 活蚯蚓数条, 洗净捣烂, 敷于足心涌泉穴。
 8. 胃脘痛: 大黄、元明粉、栀子、香附、郁金各30克,黄芩、甘草各15克, 滑石60克。将上药共研为细末, 加姜汁调成糊状, 敷于痛处。
 9. 胸膜炎: 香附、夏枯草各30克捣烂, 用醋调匀, 敷在胸部痛处, 以纱布包扎, 每日换1次药, 可以止痛。
 10. 便秘: 大田螺3个, 捣烂, 加少许青盐, 敷于下气海穴。本方适用于热秘。
 11. 脱肛: 蝉蜕 (焙黄)、党参、黄芪各等量, 同研为细末, 用菜油调匀, 涂敷患处。
 12. 癃闭 (尿潴留): 大田螺3枚, 食盐6克, 麝香1克,将上药共捣烂, 敷于气海穴。
 13. 水肿: 蓖麻仁10粒, 石蒜1个, 一同捣烂, 贴于两足涌泉穴, 包扎固定。每日1次, 每次8小时, 7次为1疗程。本方适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而体质较佳的患者。
 14. 盗汗: 黄柏3克研为细末, 用水调成糊状, 敷双乳头。
 15. 自汗: 郁李仁30粒, 研末, 用生梨汁调为糊状, 敷两内关穴。或用郁金6克, 研为细末, 用水调成糊状, 涂敷双乳头。
 16. 中暑: 大田螺3枚, 加青盐2克一同捣烂, 敷于肚脐下气海穴。
 17. 高血压: 吴茱萸20克~30克研成粉末, 用醋调敷两足心涌泉穴。临睡时敷上, 用纱布固定,次日起床时去掉。
 18. 中风昏迷: 苎麻蔸、大蒜各适量, 一同捣烂, 敷于后颈。约20分钟后可渐苏醒。本方只适用于中风闭证。
 19.半身不遂:大川乌头、红海蛤(如棋子大)各60克。同研为细末,每次取15克,用葱汁和成半寸大小的药饼,贴双足心,以纱布固定。再将双脚浸热水中,待身麻汗出,马上去除药饼。治疗时要避风。每半月敷1次。
 20.口眼㖞斜(面神经麻痹):蓖麻子30克,冰片2克(冬季可加干姜与附子各3克),上药共捣为泥,稍加醋调成药膏,敷于患侧面部太阳穴、牵正穴、手心劳宫穴,以纱布胶布固定。
 21.风湿性关节炎:取川乌、草乌、生南星、附子各30克,炮姜、赤芍各90克,肉桂、白芷各15克,细辛12克。把上药共研为细末,装瓶中备用。用时根据患部面积取适量药物,用热白酒调成糊状,敷在患处,厚约0.5厘米。再覆盖上油纸,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1次药,重者换2次药。本方适用于遇寒加重之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生法夏30克,生栀子仁60克,生大黄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上药同研为细末,用醋调匀,敷于患处。本方适用于关节红肿热痛之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22.类风湿性关节炎(鹤膝风):白芥子10克,乳香2克,白芷10克,生土牛膝20克,共捣烂,用60克蜂蜜调成糊状,敷于膝肿处。然后盖上棉被,待微汗出后去掉棉被。每日1次,连敷数日。
 23.足心痛:蚯蚓粪适量,加少许水调敷脚心。本方适用于远行或久立引起的足心肿痛。
 24.痈肿:新鲜野菊花叶适量,加红糖捣烂,敷于患处。每日1次。或用鲜龙葵(俗名黑天天棵)洗净捣烂,敷于患处。
 25.痈疽:取活癞蛤蟆数只(眼红、腹部无八字纹者勿用),洗净放桶中,先取1只,以其腹皮敷痈疽上,半日后癞蛤蟆受毒必死,再换1只敷上,可连换3只~4只。本法宜用于痈疽未成脓者。
 26.乳痈(乳腺炎):鲜蒲公英100克,鲜野菊花30克,鲜葱白头10枚。将以上3药加少许蜂蜜或红糖,捣烂敷于患处。或用鲜仙人掌去掉皮和刺,捣烂,敷患处,或去刺后从中间切开, 以切面敷患处。或用山慈姑3克, 大麦芽10克, 共研为细末,用茶水调为糊状, 敷于患处。以上各方均适用于乳痈初起,尚未化脓者。
 27. 带状疱疹: 大黄、黄柏、蚯蚓粪各10克, 赤小豆、雄黄、冰片各10克。将侧柏叶捣成糊状, 其他药物同研为细末,用新汲水调诸药成糊状, 敷于患处。若疱疹已破溃, 疼痛较重者,可去掉黄柏, 赤小豆量加至30克; 如果干燥痛痒, 可去掉赤小豆, 生侧柏叶量加至16克, 并再加入栀子10克, 芙蓉叶10克, 苦参6克。
 28. 小儿鞘膜积液 (水疝): 牡蛎6克, 干地龙3克共研为细末, 用鸡蛋清调成糊状, 敷于患处。
 29. 神经性皮炎: 韭菜、辣蒜各等量, 同捣为泥, 敷于患处。一般敷2次~5次。开始时患处有痛痒感, 3次后可消失,患处并开始结痂, 后脱痂而愈。
 30. 寻常疣(刺瘊): 鸦胆子适量捣烂, 加水少许, 调成糊状, 敷于疣上, 用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早晚各1次。
 31. 毒蛇咬伤: 半边莲、独角莲、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 上药任选一种捣烂, 敷于伤处。
 32. 狂犬咬伤: 杏仁掺红糖捣烂外敷。同时注射狂犬疫苗。33. 烫伤: 大黄、黄连、地榆各15克, 共同研为细末, 用麻油调敷患处。
 34. 冻伤: 将鲜虎耳草全草洗净捣烂, 敷于患处。本方适用于冻疮已溃烂者。
 35. 难产: 蓖麻仁7粒, 捣烂成泥, 分为2份, 分贴双足涌泉穴。产后即洗去。本方适用于宫缩无力之难产。
 36. 产后腹痛: 牙皂2.5克, 细辛1.5克, 同研为细末,再将葱白3根, 生姜3片捣烂, 加入药末调匀, 用酒调成糊状,敷于印堂穴。本方适用于产后小腹疼痛、恶露未下者。
 37. 阴挺 (子宫脱垂): 蓖麻仁30克捣烂, 用热粥拌匀,在临睡前将患者头发分开, 敷于头顶百会穴, 约2小时后子宫缩入后, 可将药洗去。同时应加强营养。
 38.小儿高热:生石膏30克,绿豆30克,生栀子仁30克共研为细末,用鸡蛋清调匀成糊状,分成5份,分敷于两足心涌泉穴、两手心劳宫穴及前胸剑突下,包扎固定,热退后洗去。
 39.小儿感冒:葱头7个,生姜1片,淡豆豉7粒。共捣烂蒸熟,候温,贴在囟门,出汗即愈。
 40.小儿肺炎:黄芩、黄连、大黄各10克,同研细末,用热酒调匀。敷于前胸剑突部,约2小时后去药,重症可换药再敷。本方适用于小儿肺炎高热、喘促痰鸣、鼻翼煽动,可退热定喘。
 41.小儿支气管炎:山栀子、桃仁各6克,苦杏仁、白胡椒、糯米各7粒,同研为细末,用鸡蛋清调匀,敷背部三四椎处,宽度须达两边肺俞穴。每日换1次药,6次为1疗程。
 42.麻疹:明雄黄24克,元明粉20克,栀子仁30克,蓖麻仁9克,共研为细末,白酒调匀成糊状,敷于剑突。
 43.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连翘粉60克,大黄粉60克,用黄酒调匀敷患处。或将赤小豆50粒~70粒研末,用温水或蜂蜜调成糊状,敷在患处。或将仙人掌去掉刺皮,捣烂或剖开,以剖面敷患处。
 44.视神经萎缩、眼球萎缩:老姜31克,煨热捣烂,敷眉心,每天1次。
 禁忌证
 皮肤过敏,易起血疹、水泡的患者,慎用外敷疗法。
 注意事项
 1.根据病情确定用外敷疗法作主要治疗还是作辅助治疗。
 2.注意调好药物干湿程度,以既不易流脱而又可以粘着为度。若药物变干,则应随时更换,或加调和剂调匀后再敷上。

字数:3519

刘道清 主编.家用民间疗法精选.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第61-66页.
收录词条数: 42 首词条 上词条 下词条 末词条
  • 用食物外敷疗伤、止痛、祛疾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以前的古代。至少在公元前2000到2800...目前食物外敷疗法已成为现代综合疗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美国矫形外科医生用普通砂糖制成花生酱样的糖糊和浸有药水的海绵治各种伤口,具有化脓机会少、很少长疤的优点,...字数:866 来源:中老年养生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