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助手: 部首部首 笔画笔画 拼音拼音
小儿推拿疗法     
字体 [大]    [中]   [小]

小儿推拿疗法是在患儿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施行推拿手法, 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小儿皮肤娇嫩, 经络及神经灵敏性较高, 推拿效果较好,所以此法古代就在民间使用, 并出现了许多小儿推拿专著。单就明清时期来说, 有龚云林的《小儿推拿秘旨》、周松龄的《小儿推拿辑要》、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周于藩的《小儿推拿秘诀》等等。现在这种民间疗法, 不仅民间应用, 而且许多大医院的小儿科也运用此法治病,其中还有些是家传绝技,疗效甚好。
 操作方法
 ·头面部的按摩·
 1.开天门法:天门即天庭,亦即自两眉间至前发际的部位。按摩时嘱患儿仰卧,术者站在患儿头的上方,两手扶住患儿头,自眉心起用两拇指交替上推至发际,约推30次~50次。治小儿发热、感冒、惊风、头痛等。
 2.推坎宫法:坎宫即坎宫穴,在眉上1寸,直对瞳子。嘱患儿仰卧,术者先以拇指陷坎宫一下,再以两拇指尖侧面自天心(穴名,在额正中)向外,分推至坎宫,约推20次~30次。治小儿感冒、头痛、昏迷。
 3.推印堂法:印堂在两眉间。患儿仰卧,术者以右手拇指侧面自眉心向上直推至天庭,推20次~30次,继以拇指甲掐之。治惊风、抽搐、昏迷。
 4.运太阳法:太阳即在两眉外尾端凹陷中的太阳穴。术者两手扶患儿头,以两拇指运之,运20次~30次。治感冒、头痛、烦热、惊风。
 5.运耳后高骨法:部位在耳后高骨稍下凹陷中。术者两手扶患儿头,以中指运之,运20次~30次。治伤风、头痛、惊风、抽搐。
 6.掐揉百会法:百会即百会穴,在头顶两耳尖连线的中点上。术者以左手扶患儿头,以右拇指掐百会,掐后揉之。治惊风、惊痫、头痛、目眩、抽搐。
 7.推囟门法:术者两手扶患儿头,以两拇指自前发际向上轮换推至囟门,推30次~50次;再自囟门向两旁分推之,推20次~30次。囟门未合者,应推至囟门边缘为宜。治惊风、抽搐、目上视、头晕、目眩。
 8. 掐山根法: 山根在印堂下, 两眼内眦连线的中点。术者以左手扶患儿头, 右手拇指甲掐之。治惊风、抽搐。
 9. 掐人中法: 人中在上唇水沟中, 近鼻中隔处。术者以左手扶患儿头, 以右手拇指甲或食指甲掐之。治惊风、昏迷、口噤。
 10. 掐承浆法:承浆在下唇正中下凹陷处。术者左手扶患儿头, 以右手拇指甲或食指甲掐之。治惊风、牙疳、口眼斜、暴哑。
 11. 运耳风门法: 部位在耳珠前凹陷中。术者以两食指同时运之, 运20次~30次。治耳聋、耳鸣、齿痛、口眼斜。
 12. 掐风池法: 风池, 穴名, 部位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术者两手各用4指扶患儿头, 以两拇指同时于双穴掐之。治感冒无汗、头项强痛。
 ·躯干部的按摩·
 1. 捏脊法: 参见本书 “捏脊疗法”部分。
 2. 推天柱骨法: 部位在项后第一椎上,入发际1寸处。令患儿俯伏, 术者左手扶患儿头, 以右手拇指或食指向后发际上1寸处往下推至第一椎骨, 推20次~40次。治惊风、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喘促。
 3. 揉肺俞法: 术者两手扶患儿肋, 以两拇指按穴上揉之,揉100次~200次。治肺热壅结、喘促胸满。感冒咳嗽时, 用向外揉的泻法; 治肺虚久咳时, 用向里揉的补法。
 4. 推揉膻中法: 术者两手扶患儿肋, 以两拇指同时于膻中穴向左右分推20次~30次;再以食、中2指由胸骨上端向下直推至膻中穴,推20次~30次; 最后以中指在膻中穴揉按之。治咳嗽、痰鸣、气喘、噎膈、呕吐。
 5. 揉中脘法: 令患儿仰卧, 术者以右手4指合拢揉按之,约100次~200次。治消化不良、呕吐、腹痛、腹泻。
 6. 分推腹阴阳法:部位在中脘穴斜向两肋下的软肉处。术者以两手4指自中脘穴向两旁斜下分推之, 约50次~100次。治乳食停滞、胸腹闷胀、消化不良。
 7. 拿肚角法: 部位在脐两旁肋弓下。术者以拇、食、中指向深处用隐力拿之,约10次~20次。治寒热、腹痛、泻痢。
 8. 摩神阙法:神阙即肚脐。令患儿仰卧, 术者以掌心按神阙, 揉摩100次~200次。治肚腹胀痛、肠鸣泄泻、乳食停滞、消化不良。
 9. 揉天突法: 令患儿仰卧或正坐, 术者以中指揉之, 约30次~50次。治咳嗽、喘息。
 10. 揉关元法: 令患儿仰卧, 术者以右手大鱼际处揉摩之,约50次~100次。治下腹疼痛、遗尿、尿闭、先天不足等。
 11. 揉大椎法: 术者用中指罗纹面, 揉患儿大椎穴50次~100次。
 12. 揉龟尾法: 令患儿俯伏, 术者用中指罗纹面揉尾椎骨100次~150次。
 ·上肢部的按摩·
 1. 推五指法: 推按五指。因五指分属五脏, 拇指属脾, 食指属肝, 中指属心, 无名指属肺, 小指属肾。故分别称为 “推脾经”、“推肝经”、“推心经”、“推肺经”、“推肾经”。施术时,术者左手握患儿手, 右手以拇指腹侧轻推患儿手指, 方向自指尖往掌心推, 每指约推50次~100次。治五脏六腑之病。
 2. 掐揉内劳宫法: 内劳宫部位在掌心。术者以左手握患儿4指, 使手伸直, 再以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患儿拇指, 然后以拇指甲掐之, 最后揉按。治昏迷、抽搐、气逆、呕哕。
 3. 运八卦法: 掌心之外, 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 (见图1)。术者以左手握住患儿左手4指, 使掌向上。同时拇指按定离宫, 再以右手食、中2指夹住患儿拇指,最后以拇指自乾向坎运至兑宫为一遍。在运至离宫时, 应从术者的左拇指上运过, 否则恐动离火。约运50遍~100遍。治惊风、痰喘咳嗽、吐乳、胸闷等证。
 4. 分阴阳法: 术者两手持患儿左手, 同时用两手拇指罗纹面,自小天心处分别向阳池、阴池推100次~150次。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推患儿右手。治惊风、积滞、发热、烦躁。有调和阴阳、理气活血之功。分推时,如病为实热证,阴池手法略重;如病属虚寒,阳池手法略重。
 5.运土入水法:术者以拇指罗纹面,从患儿拇指端外侧,向上沿掌边斜转到小指端外侧推运,约运100遍~200遍(见图1)。治吐泻、痢疾。


 

图1 小儿上肢推拿部位图


 6.运水入土法:术者以拇指罗纹面,从患儿小指端外侧,向上沿掌边斜转到拇指端外侧推运,约运100遍~200遍(见图1)。治腹泻、腹胀、痢疾、食滞、小便不利、青筋暴露。
 7.掐五指节法:五指节部位在五指背面中间骨节处(见图1)。术者以左手握患儿手,使患儿手指微屈,然后用右手拇指甲依次掐之,最后再依次揉按。治惊风抽搐、口吐涎沫。
 8. 掐二扇门法: 二扇门部位在手背中指本节两旁凹陷中(见图1)。术者以两拇指同时掐之, 继而揉按。治急惊抽搐、口眼斜。
 9. 掐二人上马法: 二人上马部位在手背无名指与小指中间的后方, 与手掌兑宫相对(见图1)。术者以拇指和中指相挟持,用拇指甲掐之。治神昏、腹痛、小便黄赤、小便不利。
 10. 掐一窝风法: 一窝风部位在手背腕横纹中央凹陷中(见图1)。令患儿手背向上, 术者以左手托患儿手, 使略向上屈,以右手拇指或食指掐之, 继而揉按。治一切腹痛、急慢惊风。
 11. 推三关法: 三关部位在前臂桡骨上缘, 自桡侧大横纹头太渊穴直上至曲池 (见图1)。术者以左手托持患儿左手, 掌心向上, 使臂指伸直, 然后以右手食、中2指自桡侧大横纹头直推至曲池,约推100次~200次。若患儿是女孩, 则从右手曲池推至大横头, 推100次~200次。治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病后体弱。
 12. 推六腑法: 六腑部位在前臂尺骨下缘, 从肘尖至尺侧大横纹头(见图1)。令患儿之手侧置, 掌心向内, 术者以左手持患儿左手, 以右手食、中2指自肘尖推至大横纹头。若患儿是女孩, 则从其右手大横纹头推至肘尖。推100次~200次。治烦躁、脏腑郁热、肺气不降、大便干燥, 并能清热止汗。
 13. 清天河水法: 天河水部位在前臂正面, 从总筋至肘弯中间一道直线(见图1)。术者以左手托患儿手及臂, 使掌心向上, 指伸直。再以右手拇指侧面或食、中2指罗纹面, 自总筋向上直推至肘弯, 推100次~200次, 治急惊风、身热烦躁、脾胃积热及一切实热证。
 14. 揉小天心:小天心部位在大小鱼际交接处, 掌根部凹陷中 (见图1)。术者以中指罗纹面, 揉患儿小天心50次~100次。
 15. 揉板门: 板门部位在手掌大鱼际部。术者以拇指罗纹面, 揉板门100次~200次。
 16.掐威灵、精宁、总筋:威灵在手背二掌、三掌骨间中点;精宁在手背四掌、五掌骨间中点;总筋在掌面腕后横纹中点(见图1)。术者用拇指指甲在上述3处各掐10次~30次。
 ·下肢部的按摩·
 1.拿鬼眼法:鬼眼在膝盖骨两旁陷中。令患儿腿伸直,术者以右手拇、食2指合拿之,继而揉之。治惊风抽搐。
 2.掐足三里法:足三里穴在膝盖外侧陷中下行3寸,骨外廉大筋内。术者以拇指掐而揉之。治心腹胀满、胃中寒滞、腹痛肠鸣。
 3.拿委中法:委中穴在腘窝横纹中间陷中。术者以右拇指重拿之。治惊风、麻痹及一切闭证。
 4.推运三阴交法:三阴交穴在足内踝上3寸。术者以拇指按穴位上下推之,推20次~30次;然后运之,运50次~100次。自上往下推,往外运为泻;自下往上推,往里运为补。治惊风。能通血脉,活经络。
 5.揉涌泉法:涌泉穴在足心微前凹陷中。令患儿仰卧,术者以拇指面揉之。左旋止吐,右旋止泻,女则反之。治头痛、惊风、吐泻、小便不利。能引热下行。
 除此之外,上下肢的针刺穴位,都可以用掐揉法,以指代针,可取得与针刺略同的效果。
 适应证
 1.小儿消化不良:揉捏腹5分钟~8分钟,按揉足三里20次~30次,揉按脾俞、胃俞、三焦俞,每穴各20次~30次,捏脊3遍~5遍。若为虚寒水泻,加用推三关、推脾经、推尾骶七节(向上推)、揉龟尾;若为伤食泻或热泻,加用推六腑法、推尾骶七节(向下推);若患儿腹胀明显,加用按摩中脘、下脘、关元、气海;若患儿食欲不振,加用揉板门、推小肠经;若呕吐,加用揉板门法,并推向腕横纹50次~100次;若腹痛,加用拿肚角法,揉神阙法;若烦躁不安, 加用推心经法; 若患儿精神萎靡不振,加用掐小天心、掐两扇门、掐精宁和威灵。
 2. 小儿外感(包括伤风、流感、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用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总筋、推三关、推六腑、推脾经, 推肺经、推大肠经、分推膻中、揉肺俞、按肩井等法。若鼻塞流涕, 加用掐迎香、推印堂; 若头痛, 加用揉百会、拿风池; 若发热, 加用揉大椎、掐揉风池、推天柱骨、推天河水; 若咳嗽, 揉天突和膻中; 若胸闷痰喘, 按摩和敲拍胸背部。
 3. 小儿麻痹后遗症: 若为上肢瘫痪, 取大椎、肩井、肩髃、曲池、少海、小海、外关、合谷等穴; 若为下肢瘫痪, 取腰阳关、环跳、承扶、委中、承山、昆仑、伏兔、风市、阴市、足三里、太冲等穴。用推、拿、按、揉、等手法。
 4. 小儿惊风:掐人中,掐威灵和小天心穴, 开天门, 掐百会, 推囟门, 推肝经。
 5. 小儿遗尿:揉百会, 推脾经, 推肾经, 摩小腹(中极、关元), 揉足三里、三阴交、脾俞和肾俞。
 6. 小儿脱肛:揉百会, 推脾经, 揉腹(天枢穴), 揉鱼尾,推尾骶七节, 捏脊。
 此外,按摩相应的穴位, 可以治疗更多的小儿疾病, 参见“针刺疗法”条适应证部分。
 禁忌证
 此法无绝对禁忌证,但局部有痈肿、疮疡、皮肤病和外伤骨折未愈合者, 禁用推拿治疗。
 注意事项
 1. 小儿皮肤娇嫩,体质弱, 因此施术手法宜轻, 不要擦破患儿皮肤。
 2.治疗时要做到推揉方向正确,手法熟练。

字数:4727

刘道清 主编.家用民间疗法精选.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第7-15页.
收录词条数: 42 首词条 上词条 下词条 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