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助手: 部首部首 笔画笔画 拼音拼音
广东的粤剧、潮剧和广东汉剧     
字体 [大]    [中]   [小]

粤剧、潮剧和广东汉剧都是广东省有影响的剧种。

粤剧是怎样产生的呢?早在明末清初,昆弋腔、梆子、皮簧等声腔便在广东出现。广东本地的戏曲以梆子和皮簧为基础,又吸收了弋、昆的腔调和广东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了粤剧。粤剧的演出范围不仅在广东本省,在香港、澳门、东南亚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处。

粤剧的声腔以“梆簧”为基础,还保留了弋、昆腔的部分曲牌和广东的民间音乐。粤剧的伴奏乐器除了二弦、高胡、三弦、月琴等民族乐器外,还运用了小提琴和萨克斯管等西洋乐器。这在戏曲中是罕见的。

粤剧的角色行当分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全部用广州方言演唱。表演风格质朴自然。历代的著名演员有李文茂、邝新华、千里驹、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罗品超、白驹荣等。

粤剧的剧目丰富,传统剧目有老江湖18本,新江湖18本、大排场18本等。其中较有名的有《一捧雪》、《二度梅》、《四进士》、《六月雪》、《黛玉葬花》、《苏武牧羊》等。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潮剧又叫潮州戏、潮音戏,用潮州方言演唱。潮剧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大约在明代中叶之前就形成了。它是宋元南戏地方化的结果。

潮剧的声腔受弋、昆、汉等剧种的影响,曲调优美动听,伴奏也很和谐。伴奏乐器中最有特色的是“深波”。这是一种很独特的大锣,它的音调低沉,适合表现悲伤的情绪。

潮剧的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取自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民间传说,如《荔镜记》、《苏六娘》、《柴房会》等;一类则来自南戏和传奇,如《琵琶记》、《荆钗记》、《拜月记》、《珍珠记》等。新中国建立后整理了《荔镜记》、《苏六娘》、《告亲夫》等上演剧目。

潮剧的角色行当分为10类丑、7类旦、5类生、3类净,其中丑、旦的表演较有特色。著名的潮剧演员有谢大目、姚璇秋、洪妙等。

广东汉剧与湖北的汉剧不同,它原来叫“外江戏”,1933年才改名为汉剧。广东汉剧是在清代雍正到乾隆年间,皮黄合流后的徽戏传入广东后形成的。至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

西皮、二黄是广东汉剧的主要声腔。曲调优美动听。伴奏乐器主要为头弦、号头、大苏锣等。

广东汉剧的角色行当分为生、旦、丑、公、婆、乌净、红净7大行。著名的演员有黄桂珠、黄粦传、梁素珍等。广东汉剧的传统剧目,如《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红书宝剑》、《林昭德》等,现代剧目以《一袋麦种》、《人民勤务员》等影响较大。

字数:1031
王永恩

钮骠,白栻本,张树田 主编.中国少年儿童艺术百科全书·综合艺术卷.太原:希望出版社.2002.第282-283页.
收录词条数: 1613 首词条 上词条 下词条 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