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助手: 部首部首 笔画笔画 拼音拼音
后赤壁赋     
字体 [大]    [中]   [小]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幕,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官。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意嘻! 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在黄州期间,两次游览赤壁。元丰五年七月游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同年十月旧地重游,又写下了《后赤壁赋》。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 前赋景色宁静清爽,情怀旷达圆通,后赋境界寥落幽峭,心绪清远闲放。前赋主要活动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在江岸上。前赋谈玄说理,后赋侧重叙事写景。两赋相较,情景各异,但同样表露了作者出世与人世的思想矛盾。

可以说,《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姊妹篇,两者相辅相成。元人虞集评《后赤壁赋》说:“陆士衡云:‘赋体物而浏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后赋写景状物,似更高前赋一筹。

文章起首交待了时间、行程和随从人物,为下文写重游赤壁提供了线索。“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写出了初冬的景色,“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写出了苏轼与客人的踏月之乐,酬唱之欢,冬月亦可赏也! 这几句隐伏着更大的游兴,很自然地引出主客对话: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岂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宵美景吗? 客人日暮时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好作佳肴,妻子又藏有美酒,于是美景佳宾好酒珍馐凑成“四美”,堪与客同饮共赏,为再游赤壁作好了一切铺垫。这一段文字写冬季景色,描绘形象生动,对不同季节的山川特征,把握准确。写景、叙事、抒情,三者浑然一体。“仰见明月”“月白风清”描绘出冬月之美,美景又给主客以愉悦的心情,佳肴既备只差美酒来为重游赤壁助兴了! 段末,作者插入“谋酒于妇”这一细节,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使文章内容丰富多采,虽然文章没有写苏轼与客人的欢欣之状,但行文至此,已尽在意中了。

下面非常自然地引出“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赤壁景色但见“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形象生动地写出赤壁陡峭高耸而明月望之为小,水位下降而礁石裸露的初冬月夜的特殊景色。时间仅仅过了三个月。而江山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识矣”之语,既是对山川江流有感而发,也是对人世沧桑的慨叹! 其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军事上一败涂地,苏轼面对大好河山,不禁情动于中,悲从中来。下面苏轼弃舟登岸,描写的对象从舟中移到了岸上,从“摄衣而上”这一段惊心动魄的描写同样寄托了作者:“意托高远”、“寄物自遣”的情怀。苏轼“履 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极言山川景物之奇险,刻画的是苏轼勇于攀登、不畏艰险的奋发精神。江山景物的速变,与苏轼政治处境的骤迁,有着多么相似的关联啊!这正是苏轼力图挣脱政治现实的羁绊,勇于探索追求的精神写照。如此艰难的历程,如此阔达高远的境界,就不难理解与苏轼同行的客人“不能从焉”了。阳春白雪,和者必寡,高山之巅,游者亦稀。苏轼独自一人履险临危,心潮澎湃,不禁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他“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这种异乎寻常的宣泄方式,正是作者不甘寂寞沉沦,希图一鸣惊人思想的反映。长啸一声之后,作者“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这反映了作者对时势无能为力和远避尘世的悲愤心情。对此,嘉乐斋选评注,《三苏文范》眉批指出:“东坡不得志于黄(州),故文字亦萧瑟,如划然、悄然、肃然、四顾寂寥等句,犹有未平之气也”,这是十分精当的。过去论者多认为《后赤壁赋》思想消极,基调低沉,其实,从文章中“予乃摄衣而上”弃舟登山这一段可以看出,文中仍然蕴涵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其高远的境界,同行者难望其项背。对文中某些情绪低沉的词句,我们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看成是苏轼消极悲观的情趣,而是苏轼忧国忧民“不平之气”的曲折反映。

苏轼独游于岸壁之上,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再回到船上来。文章写的是自然景色给作者的感受,但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和复杂的心情,情寓景中,情景交融。这时,已经将近半夜,环顾上下左右,天地之间寂静廖郭。这时文章突然插入非常耐人寻味的一笔:“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掠予舟而西也。”孤鹤这一段描写,使文章又起波澜,含意隽永,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其鹤也奇:一、形象奇。鹤翅膀如车轮之大,白衣黑裙;二、举动奇。戛然长鸣,竟然掠舟而过,似有所警示;三、写法奇。梦中道士,羽衣翩跹,鹤亦道士,道士亦鹤,现实与梦境融为一体,道士与鹤殊难分辨,笔法迷离恍惚。从表面上看来,苏轼梦中与道士的对话“赤壁之游乐乎?”是作者超脱尘嚣追逐闲云野鹤的表现,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流露出他内心的苦闷情绪。这与《前赤壁赋》的主题思想是相一致的。

苏轼早年,曾“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他在《和柳子玉过陈绝粮》诗中自称:“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乌台诗案”后官贬黄州的政治现实,使他深感宦海升沉的切肤之痛,入世之途难以实现;但出世又仙路飘渺,“不见其处”,在梦中,苏轼虽与羽衣道士心接神交,然而“予亦惊寤”之后,终究还得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入世不得,出世不能,是苏轼思想抑郁苦闷的根源。

由此可以说,《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表达的是同一主题思想,只是情绪上此《前赤壁赋》压抑低沉,格调上也显得苍凉肃杀。

在艺术上,《后赤壁赋》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文中描写山川胜景,笔力雄健,景物刻画细致入微。前后两赋都以“风月”贯穿全篇,但同是赤壁风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者情绪的变化,所呈现的境界各不相同。作者善于突出景物特征,渲染环境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写山险用“岩”,写草盛用“蒙茸”,状怪石古木用“虎豹”、“虬龙”; 用“草木震动,山鸣谷应”形容静夜长啸的远扬四野; 用“悄然”、“肃然”、“凛乎”来描述感受的层层深化,真是文藻丛出,写尽了夜景的幽峭峻冷。文章中“月白风清”、“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脍灸人口的名句。其“山高月小”一句写山川风月又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受,与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中用了许多排比、对仗的句子,音节铿锵有致,行文流畅自然,文情并茂,如诗如画,既是一篇优秀的散体赋,又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作者笔下的景物往往带有抒情成分的哲理因素,“景语即情语” (王国维语)。苏轼在这篇作品中倾注了他的主观感情和哲理思想,他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将情、景、理三者融为一体,确实做到了“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

苏轼运思谋篇,善于化实为虚,以变济穷,波澜层生,出人意表,奇幻精警处与老庄禅家文字十分相象。在这篇作品中,苏轼运用了神幻的艺术表现手法,孤鹤、道士、梦境的描写,实为横空出世之笔,是作者揭示思想矛盾与哲理的一种艺术手段。道士亦鹤、鹤亦道士的写法,明显是受了“庄生梦蝶”的影响。刘熙载《艺概》说:“东坡诗善于空诸所有,又善于无中生有,机括实从禅悟中来。”李涂《文章精义》说:“子瞻文学《庄子》,入虚处似。”孤鹤化道人的梦境描述,不仅形成了全赋的高潮,而且是作者的兴会淋漓天籁自呜之笔,它与《前赤壁赋》“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设喻恰成对照,遥相呼应。

苏轼是一位善于把目睹实见的事物通过奇妙联想寄托情思的作家,舟中掠过孤鹤是实有其事。据苏轼《为杨道士书帖》载:“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江南来,掠予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借助于泛舟赤壁时偶然发生的事实,苏轼在赋中出人意表地把他内心郁结的种种复杂感情化为可感的艺术形象,信手拈来,不落痕迹,使文章既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又借以表明了文章所要阐述的哲理思想。“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作者自己在创作实践中也正是样做的。

字数:3574
胡健林

关永礼 主编.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第959-962页.
收录词条数: 378 首词条 上词条 下词条 末词条
  • 宋 乔仲常 卷 纸本 纵39.3厘米 横560.3厘米 美国纽约J. M.小克拉福德私人收藏 这幅图...乔仲常作《后赤壁赋图》时,没有表现原来诗文中最精采的段落,而是将文章所描写的情境分解为若干环节和片断,按发展顺序画成一长卷。其思路与现代人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字数:724 来源:中国书画鉴赏辞典
  • 宋苏轼撰。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文章先写初冬月夜之景和踏月之乐,隐伏游兴,以引出再游赤壁;继写酒肴俱备,隐伏更动游兴,于是推出赤壁之游,重点写江上景物异于昔游所见、舍舟独游之豪兴和鸣鹤掠岸,为后文得梦伏笔,最后写游后一梦,回应上文孤鹤,收束...字数:335 来源: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
  •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字数:4326 来源: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
  • 宋。绢本。......庭法度。”《宋史》卷三十三有传。后赤壁赋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杰出的作品,此赵眘书《后赤壁赋》得唐人草法,且有智永《草书千字文》之笔法,用笔以中锋见长,骨力清劲圆润,笔势婉转蕴藉,书法气韵飞动,气度雍容,具有丰富的审美趣味。字数:389 来源:中华国宝大辞典
  • 清。纵30厘米,横55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卷是摹缂明代仇英画作“后赤壁赋图卷”而成,以米色绢为地,配以墨绿、蓝绿、浅绿、米绿、棕色、驼色、桃红、粉红、秋色、宫黄、银灰、普蓝、雪青、藕荷、湖色等十五、六种色丝。经纬密度每平方厘米32×78根,...字数:775 来源:中华国宝大辞典
  • 在《〈后赤壁赋〉析评》文中,台湾学者柯庆明先生认为:自司马相如《子虚赋》以来,几乎成...整个《后赤壁赋》完全在这样一种“写实之外深具象征”的机制中进行。无论“履山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的高远境地,还是“攀捷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等...字数:1096 来源: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
  • 明。绢本。......横296厘米。山东省济南市博物馆藏。张瑞图(见《张瑞图草书杜甫诗卷》条目)书。此草书似是张瑞图临习苏书而作。用笔迅疾纯熟,行笔方折而略具苏字风韵。线条盘旋跳荡,起、落、转、折随意自然,章法布局左右呼应,照应细微,颇有特色。字数:134 来源:中华国宝大辞典
  • 明。纸本。......西苑诗卷》条目)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小楷书《赤壁赋》、《后赤壁赋》,分别写于嘉靖庚寅(公元1530年)61岁和嘉靖乙卯(公元1555年)86岁。前者精谨方劲,后者妍润柔美,体现出其小楷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和艺术美感,是其小楷精品。字数:169 来源:中华国宝大辞典
  • 南宋。马和之(见《马和之鹿鸣之什图卷》条目)绘。...图中无作者款印,后绢有宋高宗赵构草书《后赤壁赋》全文,钤〈太上皇帝之宝〉印,又后纸有无款篆书《后赤壁赋》。本幅及前后隔水分钤清人安岐、梁清标及乾隆内府收藏印多方。《大观录》、《墨缘汇观续编》...字数:394 来源:中华国宝大辞典
  • 宋 马和之 卷 绢本 淡设色 纵25.9厘米 横143厘米 本图取材于苏轼散文《...马和之选取了孤鹤“横江东来,掠余而西”的一瞬间,在月色水光的笼罩之中,一只小船上载苏轼与两个客人及船夫。几个人的视线共同向着画面左边,一只孤鹤飞向赤壁处;左方赤壁之下“江流有声...字数:667 来源:中国书画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