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助手: 部首部首 笔画笔画 拼音拼音
皇甫湜      约777—约830
字体 [大]    [中]   [小]

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作为韩门弟子和韩愈古文运动的羽翼,他在散文创作和美学理论上都发展了韩愈奇崛劲健的一面,在磔裂章句,把文章弄得奇奇怪怪的道路上比李翱走得更远。面对随之而来的批评,他作《答李生书》三篇,抓住“奇”与“常”这一对立的美学范畴展开了论述。《答李生第一书》首先说明,“奇”与“常”是相对的,又是必然出现的,“夫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众,出众则奇矣。”他举例说,例如,“虎豹之文,不得不炳于犬羊;鸾凤之音,不得不锵于乌鹊;金玉之光,不得不炫于瓦石:非有意先之也,乃自然也。”《答李生第二书》围绕“文奇”与“理正”两者关系进一下阐发说:“夫谓之奇,则非正矣,然亦无伤于正也”,“夫文者非他,言之华者也,其用在通理而已,固不务奇,然亦无伤于奇也。使文奇而理正,是尤难也。”“以非常之文,通至正之理,是所以不朽也。”他又举例说:“秦汉以来至今,文学之盛,莫如屈原、宋玉、李斯、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其文皆奇,其传皆远。”他又以儒生崇拜的《易经》为例说:“《书》之文不奇,《易》之文可为奇矣。岂碍理伤圣乎?如‘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见豕负涂,载鬼一车’、‘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此等何语也?”面对李生对此始终抱有的敌意,在《答李生第三书》中,对李生奇与易与作者无关,仅在所为的观点加以反驳,嘲笑了他推重相如、扬雄的,正是艰深的作品,而真去写艰深的作品,则“恐生乃不能,非不为也。”

皇甫湜以为,奇特的思想,独创的风格,别具一格的语言,必然会在普通人的审美经验里产生一种“奇”、“怪”的印象。而只有“以非常之文,通至正之理”,既表现了至正之理,又写出了“我这一个”,那样的文章才会传之久远,至于不朽。这种嗜奇嗜怪,以奇为贵,以奇为美的美学观点,虽也产生流弊,但对作家创造个性的丰富和审美领域的拓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字数:782
曹旭

王洪 主编.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第627-628页.
收录词条数: 6961 首词条 上词条 下词条 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