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助手: 部首部首 笔画笔画 拼音拼音
崔浩国史狱案     
字体 [大]    [中]   [小]

此案发生于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五、六月,为北魏一个重大案件。崔浩出身于汉人士族高门,博学多才,深受太武帝拓跋焘宠任,官至司徒,专制朝权。太武帝又命他监秘书事,与中书侍郎、领著作郎高允等共同撰写北魏国史,并指示说:“务必从实记录。”著作令史闵湛、郗标等性巧佞,为崔浩所爱信。浩荐湛、标有著述之才。湛、标又劝崔浩将所撰国史刊刻于石,说是可以流传不朽,表彰直笔。高允听说后对著作郎宗钦说:“湛、标所办的事,很难掌握分寸。弄得不好,恐怕会成为崔氏一门万世之祸,而且还会连累我们这些人也无遗种!”崔浩最后还是采用了湛、标的意见,将国史刊刻于石,立在京师平城西郭门外郊祀坛东,每石都一步见方,用工多达三百万个。崔浩记述拓跋氏先世事迹,详备而不雅,陈列于大道之旁,往来的人们见了,都引以为言,鲜卑贵族无不为此感到愤怒,他们联合起来到太武帝那里谮毁崔浩,说他有意暴扬国恶。太武帝大怒,命主管官吏逮捕崔浩,立案审查崔浩及秘书省郎吏的罪状。高允曾在东宫为太子拓跋晃侍讲多年,深为太子所敬重。太子想救高允,派人将他召入东宫,然后一起去朝见太武帝。太子说高允小心慎密,出身微贱,又受崔浩节制,请求赦其死罪。太武帝亲问高允道:“国史都是崔浩所撰的吗?”高允答道:“是臣与崔浩共同撰述的,但浩所领事多,总其大纲而已。至于撰述,臣多于浩。”太武帝怒道:“高允罪过超过崔浩,怎能得生!”太子答:“天威严重,高允是一小考,迷乱失次。臣刚才问过他,说都是崔浩所撰。”太武帝问高允:“果真如太子所说吗?”高允说:“臣罪当灭族,不敢虚妄。殿下因臣侍讲日久,哀怜臣,为臣乞命而已,实未曾问过臣,臣亦未有此言。臣以实对,不敢迷乱。”太武帝对太子说:“直哉!这也是人情所难做到的,而高允却能临死不易辞,贞臣也。如此言,我宁使法律失一有罪人,应赦宥他。”高允因此得免死罪。太武帝于是把崔浩押来,亲自审讯。崔浩心里惶惑恐惧,对答不上。高允事事为他申辩,条理分明。太武帝命高允草拟诏书,诛戮崔浩及宗钦、著作郎段承根等下及僮吏凡一百二十八人,都要夷灭五族。高允迟疑不肯下笔。太武帝派人连连催促,允请求再进见一次,然后撰写。太武帝命将他引入。高允奏道:“崔浩所坐罪名,如果还有其他过错,非臣敢知。如果仅因撰写国史触犯陛下,罪不至死。”太武帝发怒,命武士拘捕高允,太子亲为高允下拜请命。太武帝下诏诛杀崔浩,崔氏与浩同宗者不论远近,以及浩姻家卢氏、郭氏、柳氏,都是北方大士族,一律灭族。此案为北魏一件大案,也是一件冤案。崔浩官居司徒,年过七十,受命撰史,秉笔直书,竟因此而获罪,并牵连许多人被杀,究其原因,其实是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民族矛盾的结果。浩受宠任多年,鲜卑贵族侧目已久,当时鲜卑势力远胜汉人,故太武帝也不能不屈从之,借口国史狱案枉法诛浩。

字数:1159
  • ※《魏书·崔浩传》。

郭成伟,肖金泉 主编.中华法案大辞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第162页.
收录词条数: 3896 首词条 上词条 下词条 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