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阶级队伍      

所谓“清理阶级队伍”,就是把“文化大革命”进程中,以各种名义、各种方式揪出来的所谓地、富、反、坏、右、特务、叛徒、走资派、“漏网右派”、“国民党残渣余孽”……来一次大清查。它实质上是“文化大革命”中一场打击陷害干部、群众的运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江青一伙为了清除篡党夺权道路上的障碍,把一大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定为“走资派”、“叛徒”、“特务”、“里通外国”而打倒了。他们的被打倒,使我们的国家陷于一片混乱之中。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又提出了“清理阶级队伍”的任务,把对领导干部的迫害扩及到了整个干部队伍和广大群众。

1967年11月27日,江青在一次讲话中说:“在整党建党过程中,在整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都要逐渐地清理队伍,有党内,也有党外。党内的,就是要清除叛徒、特务及犯了严重错误死不悔改的人。”这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第一次提出所谓“清理阶级队伍”的问题。

1968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元旦社论提出,要彻底查清混在革命队伍内部的一小撮叛徒、特务、走资派以及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右分子,要充分发动群众,彻底清查,坚决处理。此后,一些单位即开始清理阶级队伍。

5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组转发了《北京新华印刷厂军管会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的经验》,正式提出了“清理阶级队伍”的问题,要求全国各地参照新华印刷厂的经验,“有步骤地有领导地把清理阶级队伍这项工作做好”。随后,“清队”运动在全国逐步展开。各单位相继组织了“专案组”,把审查对象看作敌人,强迫他们学习《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进行隔离、批斗,大搞逼供信,残酷迫害广大干部和群众,给他们戴上“叛徒”、“特务”、“走资派”、“反革命分子”、“漏划地主、富农分子”等许多不应戴的帽子。

在1968年10月13日至31日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清理阶级队伍,一是要抓紧,二是要注意政策。”当时,虽然提出要注意政策,但由于仍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并受到派性的严重干扰,政策界限模糊,打击面仍然很宽。

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清队”成为所谓“斗、批、改”运动的重要内容。在全国范围内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是“清队”涉及的一桩大案。

1970年2月开始的“一打三反”运动,又给清理阶级队伍以新的内容和推动。

1971年,“清队”工作因林彪事件的发生而基本停止。

这次“清队”,由于指导思想的“左”倾,派性的干扰,极“左”思潮的影响,夸大了敌情,混淆了敌我,以及滥用专政手段,大搞逼供信,因此,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株连和伤害了许多干部和群众,造成了极大的恶果。 1112 字

周华虎,蒋辅义,李体文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