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注指微针赋
  出自金代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 作者何若愚是在编撰《指微论》的基础上写成此赋的。 金代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阎明广为此赋作了注释。其后,《永乐大典》和《普济方》皆予收录。 但转载于《针灸大全》、《针灸聚英》和《针灸大成》时,名作《流注指微赋》,且文多有出入。《针灸大全》未署作者姓名,《针灸聚英》和《针灸大成》均误以为窦氏(桂芳)撰著。
  赋文概述了针灸基本理论、辨证施治原则和按经脉流注阴阳日时取穴、刺阳经血络、呼吸迎随补泻之法等, 是研究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的最早文献。
  原文
  疾居荣卫,扶救者针。 观虚实与肥瘦,辨四时之浅深。取穴之法,但分阴阳而谿谷;迎随逆顺,须晓气血升沉。
  原夫《指微论》中,颐义成赋,知本时之气开,说经络之流注。 移疼住痛如有神,针下获安;暴疾沉疴至危笃,刺之勿误。
  详夫阴日血引,值阳气流;口温针暖,牢濡深求。 诸经十二作数,络脉十五为周;阴俞六十脏主,阳俞七十二腑收。
  刺阳经者,可卧针而取;夺血络者,先俾指而柔。 呼为迎而吸作补,逆为鬼而从何忧。 淹疾延患,着灸之由。 躁烦药饵而难拯,必取八会;痈肿奇经而蓄邪,先由砭瘳。
  况乎甲胆乙肝,丁火壬水。 生我者号母,我生者名子。春井夏荥乃邪在,秋经冬合乃刺矣。 犯禁忌而病复,用日衰而难已。 孙络在于肉分,血行出于支里。 闷昏针晕,经虚补络须然;痛实痒虚,泻子随母要指。
  想夫先贤迅效,无出于针经;今人愈疾,岂离于医法。徐文伯泻孕于苑内,斯由其速;范九思疗咽于江夏,闻见言稀。
  大抵古今遗迹, 后世皆师。 王纂针魅而立康, 獭从被出。 秋夫疗鬼而获效,魂免伤悲。 既而感指幽微,用针直诀。 窍齐于筋骨,皮肉刺要;痛察于久新,脏腑寒热。 接气通经,短长依法;里外之绝,羸盈必别。 勿刺大劳,使人气乱而神隳;慎妄呼吸,防他针昏而闭血。又以常寻古义,由有藏机。 遇高贤真趣,则超然得悟;逢达人示教,则表我扶危。 男女气脉,行分时合度;养子时刻,注穴必须依。

(沈霍夫辑)



  金针赋
  出自明代徐凤《针灸大全》卷五。 原题为“梓岐风谷飞经走气金针赋”。今据其序文“撮其简要,不愧疎庸,编集成文日金针赋”之说,从《针灸大成》卷二所释。“名其金,称其贵也。”是明代正统已未年(公元1439年)一位隐居西河号称“泉石老人”所著。 全篇分为九个段落, 约两千余言,除阐述了入针、出针、调气之法外,重点介绍了诸如烧山火、透天凉、阳中之阴、阴中之阳等多种补泻手法的具体操作及其临床意义。 这是我国针灸史上影响大, 意义至为深远的第一篇针刺手法的专著。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曾作注释,可供参考。
  原文
  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 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 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识其时。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 男女上下,凭腰分之。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阴升阳降, 出入之机: 逆之者为泻,为迎;顺之者为补,为随。春夏刺浅者以瘦, 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观原气厚薄, 浅深之刺尤宜。
  原夫补泻之法, 妙在呼吸手指。 男子者, 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左转,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左与右有异,胸与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后者反之。 是故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 重沉豆许日按,轻浮豆许曰提。 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补者一退三飞,真气自归; 泻者一飞三退, 邪气自避。 补则补其不足, 泻则泻其有余; 有余者为肿为痛曰实, 不足者为痒为麻曰虚。 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生死富贵,针下皆知: 贱者硬而贵者脆;生者涩而死者虚。 为之不至,必死无疑。
  且夫下针之法,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 随咳下针。 凡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之针,刺至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 此为极处,就当补之,再停良久,却须退之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矣。 凡泻者吸气,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之泻,再停良久,却须退针,复至于人,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法同前矣。 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以针补之,以袖掩之口鼻而气回,热汤与之,略停少顷,依前再施之。
  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欲补先呼后吸,欲泻先吸后呼、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 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 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驱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 此通仙之妙。
  况夫出针之法,病势既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始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拔其针,乃真气未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复,再须补泻,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针豆许,摇而停之。 补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扪;泻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闭。 欲令腠密,然后调气。故曰: 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 已上总要,于斯尽矣。
  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三曰阳中之阴,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四曰阴中之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补者直须热至,泻者务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盖法在浅则用浅,法深则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捣臼,水蛊膈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十遭自平;六曰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痛,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行亦可,龙虎文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七曰留气之诀,痃瘕癖癥,针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八曰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 一曰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二曰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三曰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四曰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施,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
  至夫久患偏枯,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 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足三阴,上七而下十二,过经五寸。 在乎摇动出纳,呼吸同法,驱运气血、顷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 立时见功, 何倾危之不起哉? 虽曰病有三因,皆从气血,针分八法,不离阴阳。 盖经脉昼夜之循环,呼吸往来之不息,和则身体康健,否则疾病而生。 譬如天下国家地方,山海田园,江河溪谷,值岁时风雨均调,则水道疏利,民安物阜;其或一方一所,风雨不均,遭以旱涝,使水道涌竭不通,灾伤遂至。人之气血,受病三因,亦犹方所之于旱涝也。 盖针砭之所以通经脉,均气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嗟夫! 轩岐古远,卢扁久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 岂世上之常辞,庸流之泛术,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悦于心;用之者如射之发中,而进于目。 述自先圣,传之后学,用针之士,有志于斯,果能洞造玄微,而尽其精妙,则世之伏枕之疴,有缘者遇针到病除,其病皆随手而愈矣。

(沈霍夫辑)



  标幽赋
  本赋系金代针灸学家窦汉卿所著。原载《针经指南》中,题名“针经标幽赋”。 今从《针灸大全》,简称“标幽赋”。后世曾有多家注释,诸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大全》、《针灸大成》、《针方六集》、《针灸歌赋选解》等可供参考。 所谓“标幽”者,即是将针灸的幽隐、奥妙之处包括其理论、手法和实践经验,以通俗的歌赋形式, 提纲挈领地做了表述和阐发。 为便于后人效法和学习, 故称“标幽赋”。
  本赋以中医学阴阳五行、经络脏象理论为根基,强调指出正确定穴、重切缓进、针刺候气、补虚泻实的重要意义和某些临床常见病证的治疗经验、医案等,是一篇富于学术性,可贵的古代针灸文献。
  原文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 秋冬肥而刺深。 不穷经络阴阳, 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知迎随,须明逆顺。
  况乎阴阳,气血多少为最。 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 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 气之至也, 若鱼吞钩饵之浮沉; 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 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可应,众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循机扪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拟于毫发,同贯多岐。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阳蹻、阳维并督脉,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蹻、阴维、任、带、冲,去心腹胁肋在里之凝。 二陵、二蹻、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列两支。
  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以观肉分。 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使一经而可正。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异定。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径。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更穷四根三结, 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巨刺与缪刺各异; 微针与妙刺相通。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 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 推于十干十变, 知孔穴之开合;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伏如横弩,应若发机。 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 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依归。 静以久留,停针候之。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
  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 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 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胸满腹痛刺内关, 胁疼肋痛针飞虎。 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 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痛,泻光明与地五。 泻阴郄止盗汗, 治小儿骨蒸;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 中风环跳而宜刺,虚损天枢而可取。
  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循扪弹怒,留吸母而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慎之大患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 望不补而晦不泻, 弦不夺而朔不济。 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 避灸处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腧,二十有二。
  抑又闻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后苏;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 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悬钟、环跳、华佗刺躄足而立行。 秋夫针腰俞而鬼免沉疴;五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 刺肝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刺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
  嗟夫! 去圣逾远,此道渐坠。 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 愚庸智浅,难契于玄言;至道渊深,得知者有几? 偶述斯言,不敢示诸明达者焉,庶几乎童蒙之心启。

(沈霍夫辑)



  四总穴歌
  首见于明代朱权《乾坤生意》(佚), 后收于《针灸大全》卷一, 是著名的针灸歌赋之一。 历代医家常用这四个穴位治疗相应的局部或全身疾病,有良好的效果,故称之谓“四总穴”。
  原文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沈霍夫辑)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
  出自《针灸大全》卷一,为著名歌赋之一。作者马钰,号丹阳,顺化真人,世称马丹阳,金代人,为北宗道教的代表人物之一。歌文是根据他的临床经验编撰而成。此歌首见于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原名作《天星十一穴歌》。至明代徐凤《针灸大全》增加太冲穴,改题为本名。《针灸聚英》作“薛真人天星十二穴”,其注称“马丹阳歌”。
  此歌特点是,阐述和总结了十二个穴的部位、主治、功用和针灸施术要点;选用四肢穴位,方便安全,疗效可靠。这是一篇重要的针灸文献。 《针灸歌赋选解》注文,可供参考。
  原文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浇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三里足膝下,三寸两筋间,能除心腹痛,善治胃中寒,肠鸣并积聚,肿满脚胫痠,伤寒羸瘦损,气蛊疾诸般。人过三旬后,针灸眼重观;取穴举足取,去病不为难。
  内庭足趾内,胃脘属阳明,善疗四肢厥,喜静恶闻声,耳内鸣喉痛,数欠及牙疼,虚疾不思食,针着便惺惺。
  曲池曲肘里,曲骨陷中求,能治肘中痛,偏风半不收,弯弓开不得,臂痪怎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疙瘩,针后即时痊。
  合谷在虎口,两指岐骨间,头痛并面肿,疟疾热又寒,体热身汗出,目暗视矇眬,牙疼并鼻衄,口禁更难言。针入看深浅,令人病自安。
  委中曲腘里,动脉正中央,腰重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风痫及转筋,热病不能当,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
  承山名鱼腰,腨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足下肿,两足尽寒痠,霍乱转筋急,穴中刺便安。
  太冲足大指,节后三寸中,动脉知生死,能除惊痫风,咽喉肿心胀,两足不能动,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矇,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昆仑足外踝,后跟微脉寻,膊重腰尻痛,阳踝更连阴,头疼脊皆急,暴喘满中心,踏地行不得,动足即呻吟,若欲求安好,须寻此穴针。
  环跳在足髀,侧卧下足舒,上足屈乃得,针能废毒躯,冷风并冷痹,身体似缠拘,腿重腨痛甚,屈伸转侧虚,有病须针灸,此穴最甦危。
  阳陵泉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肿并麻木,起坐腰背重,面肿胸中满,冷痹与偏风,努力坐不得,起卧似衰翁。针入五分后,神功实不同。
  通里腕侧后,掌后一寸中,欲言言不出,懊��在心中,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平声仍欠数,喉痹气难通,虚则不能食,咳嗽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肘木麻,痰涎频壅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疾如拿。

(沈霍夫辑)



  回阳九针歌
  出自《针灸聚英》卷四下,是说当病人处于昏厥之际,针此九穴可有回阳复苏之功。这九个穴位是针灸临床上急救时的有效穴位。
  原文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沈霍夫辑)



  孙思邈针十三鬼穴歌
  出自《针灸大全》卷一。其歌文内容与《千金要方》卷十四基本相同。 《针灸聚英》称谓“孙真人十三鬼穴歌”。 所谓“百邪癫狂所为病”,即指病人精神失常方面的病证。由于历史条件,认为本病多因神鬼作祟而发,因此把治疗这类病证的有效经验穴位称为“鬼穴”。 这十三个穴位对治疗精神病确有效验。
  原文
  百邪癫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 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 三针足大指甲下, 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寸五分为鬼心。 五针申脉名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 第六却寻大杼(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间使鬼营上, 十针上星名鬼堂。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 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头当舌中, 此穴须名是鬼封。 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口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陈克勤辑)



  行针指要歌
  出自《针灸聚英》卷四上。 作者扼要地指出有关风、水、结、劳、虚、气、嗽、痰、吐等九种病证的针灸治疗要领, 包括选穴,配穴及应针应灸、宜补宜泻等。《针灸歌赋选解》中有关注文,可供参考。
  原文
  或针风,先向风门、气海中。
  或针水,水分挟脐脐边取。
  或针结,针著大肠泻水穴。
  或针劳,须向风门及膏肓。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翻胃吐食一般针,针中有妙少人知。

(沈霍夫辑)



  流注通玄指要赋
  出自《针经指南》。 明徐凤《针灸大全》后简称《通玄指要赋》。
  本赋着重阐述了经络理论和辨证取穴的规律,总结50余种常见病证的治疗经验。 常用腧穴43个,又多侧重于肘膝以下诸穴。 《针灸大成》、《针灸歌赋选解》等注文,可供参考。
  原文
  必欲治病,莫如用针。 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阳而倒阴。
  原夫络别支殊,经交错综,或沟池溪谷以岐异,或山海丘陵而隙共。 斯流派以难揆,在条纲而有统。 理繁而昧,纵补泻以何功;法捷而明,自迎随而得用。
  且如行步难移,太冲最奇。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神门去心性之呆痴。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耳闭须听会而治也; 眼痛则合谷以推之。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脑昏目赤,泻攒竹以偏宜。 但见苦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牙齿痛吕细堪治;头项强承浆可保。 太白宣导于气冲;阴陵开通于水道。 腹痛而胀,夺内庭以休迟;转筋而痛,泻承山而在早。
  大抵脚腕痛,昆仑解愈;股膝痛,阴市能医。 痫发癫狂兮,凭后谿而疗理;疟生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 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已,劳宫退胃翻心痛以何疑。
  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坠, 五公谓此; 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华佗言斯。 固知腕骨祛黄,然谷泻肾。 行间治膝肿目疾,尺泽去肘疼筋紧。 目昏不见,二间宜取;鼻窒无闻,迎香可引。 肩井除两臂难任;丝竹疗头疼不忍。 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䁾冷泪,临泣尤准。 髋骨将腿痛以祛残; 肾俞把腰疼而泻尽。 以见越人治尸厥于维会,随手而苏;文伯泻死胎于阴交,应针而殒。圣人于是察麻与痛,分实与虚。 实则自外而入也; 虚则自内而出欤。 以故济母而裨其不足,夺子而平其有余。 观二十七之经络,一一明辨;据四百四之疾证,件件皆除。故得天枉都无,跻斯民于寿域;几微已判,彰往古之玄书。
  抑又闻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肩背患,责肘前之三里。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连脐腹痛,泻足少阴之水。 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痊;胁下肋边者,刺阳陵而即止。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腰脚疼,在委中而已矣。夫用针之士,于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撚指。

(沈霍夫辑)



  玉龙歌
  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原题名为“一百二十穴玉龙歌”,今从《针灸大成》之简称。 根据天历二年周仲良在其书中关于“托名扁鹊者,重其道而神其书也;名曰玉龙者,盖以玉为天地之精,龙之神变极灵。 此书之妙用亦是也。”的记载,可知本歌名之含义。
  歌文共97段。 首先对本歌进行了评价,强调其临床应用意义;正文记述120穴所主治的80余证,并指出各证之应针应灸,或补或泻;在针法上的特点,是注重透针的应用。 它对后世影响很大。 明代高武即在此基础上总其要旨而作“玉龙赋”。杨继洲奋起作“胜玉歌”。 其后 《针灸大成》、《针方六集》诸著均有收录。在针灸学术发展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影响深远。
  原文
  扁鹊授我《玉龙歌》, 玉龙一试痊沉疴; 玉龙之歌真罕得, 研精心手无差讹。吾今歌此玉龙诀, 玉龙一百二十穴; 行针殊绝妙无比, 但恐时人自差别。 补泻分明指下施,金针一试显良医;伛者立伸患(偻)者起,从此各驰湖海知。
  中风: 中风不语最难医,顶门发际亦堪施;百会穴中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
  口眼㖞斜: 中风口眼致㖞斜,须疗地仓连颊车;㖞左泻右依师语,㖞右泻左莫教差。
  头风: 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在神庭刺不差;子女惊风昏可治,印堂刺入艾来加。
  偏正头风: 头风偏正最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更要沿皮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头风痰饮: 偏正头风有两般,风池穴内泻因痰;若还此病非痰饮,合谷之中仔细看。
  头项强痛: 项强兼头回顾难,牙痛并作不能宽;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
  牙痛(附呕吐): 牙疼阵阵痛相煎,针灸还须觅二间;翻呕不禁兼吐食,中魁奇穴试看看。
  乳蛾: 乳蛾之症更希奇,急用金针病可医;若还迟延难整治,少商出血始相宜。
  鼻渊: 鼻流清涕名鼻渊,先泻后补痰可痊;若更头风并眼痛,上星一穴刺无偏。
  不闻香臭: 不闻香臭从何治,须向迎香穴内攻;先补后泻分明记,金针未出气先通。
  眉目间痛: 眉目疼痛不能当,攒竹沿皮刺不妨;若是目痛亦同治,刺入头维疾自康。
  心痛: 九般心痛及脾疼,上脘穴中宜用针;脾败还将中脘泻,两针成败免灾侵。
  三焦: 三焦邪气壅三焦,舌干口苦不和调;针刺关冲出毒血,口生津液气俱消。
  上焦热(附心虚胆寒): 少冲穴在手少阴, 其穴功多必可针;心虚胆寒还补泻,上焦热涌手中寻。
  痴呆: 痴呆一症少精神,不识尊卑最苦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赤目: 眼睛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但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病全消。
  目病隐涩: 忽然眼痛血贯睛,隐涩羞明最可憎;若是太阳出毒血,不须针刺自和平。
  目赤: 心血炎上两眼红,好将芦叶搐鼻中;若还血出真为美,目内清凉显妙功。
  目烂: 风眩烂眼可怜人, 泪出汪汪实苦辛; 大小骨穴(空)真妙穴,灸之七壮病除根。
  目昏: 肝家血少目昏花,肝俞之中补更佳;三里泻来肝血益,双瞳朗朗净无瑕。
  耳聋(附红肿生疮): 耳聋气闭不闻音, 痛痒蝉吟总莫禁;红肿生疮须用泻,只从听会用金针。
  聋疬二症: 若人患耳即成聋,下手先须觅医风;项上倘然生疬子,金针泻动号良工。
  瘖瘂: 哑门一穴两筋间,专治失瘖言语难;此穴莫深惟是浅,刺深翻使病难安。
  痰嗽喘急: 咳嗽喘急及寒痰,须从列缺用针看;太渊亦泻肺家疾,此穴仍宜灸更安。
  咳嗽腰痛(附黄疸): 忽然咳嗽腰膂痛, 身柱由来穴更真;至阳亦医黄疸病,先泻后补妙通神。
  伤风: 伤风不解咳频频,久不医之劳病终;咳嗽须针肺俞穴,痰多必用刺丰隆。
  咳嗽鼻流清涕: 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喷嚏须针风门穴,咳嗽还当艾火深。
  喘: 哮喘一症最难当,夜间无睡气遑遑;天突寻之真穴在,膻中一灸便安康。
  气喘: 气喘吁吁不得眠,何日夜苦相煎煎;若取璇玑真个妙,更针气海保安然。
  哮喘痰嗽: 哮喘咳嗽痰饮多,才下金针疾便和;俞府、乳根一般刺,气喘风痰渐渐磨。
  口气: 口气由来最可憎,只因用意苦劳神;大陵穴共人中泻,心脏清凉口气消。
  气满: 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刺须真;两足有水临泣泻,无水之时不用针。
  气(附心闷、手生疮): 劳宫穴在掌中心,满手生疮不可禁;心闷之疾大陵泻,气攻胸腹一般针。
  肩肿痛: 肩端红肿痛难当,寒湿相搏气血狂;肩髃穴中针一遍,顿然神效保安康。
  肘挛筋痛(二首): 两手拘挛筋骨痛,举动艰难病可憎;若是曲池针泻动,更医尺泽便堪行。
  筋急不和难举动,穴法从来尺泽真;若遇头面诸般疾,一针合谷妙通神。
  臂痛: 两胛疼痛气攻胸,肩井二穴最有功;此穴由来真聚气,泻多补少应针中。
  肩背痛: 肩臂风连背亦痛,用针胛缝妙通灵;五枢本治腰疼病,入穴分明疾顿轻。
  虚: 虚羸有穴是膏盲,此法从来要度量;禁穴不针宜灼艾,灸之千壮亦无妨。
  虚弱夜起: 老人虚弱小便多,夜起频频更若何;针助命门真穴妙,艾加肾俞疾能和。
  胆寒心惊鬼交白浊: 胆寒原是怕心惊, 白浊遗精苦莫禁;夜梦鬼交心俞泻,白环俞穴一般针。
  劳证: 传尸劳病最难医,涌泉穴内莫忧疑;痰多须向丰隆泻,喘气丹田亦可施。
  盗汗: 满身发热病为虚,盗汗淋漓却捐躯;穴在百劳椎骨上,金针下著疾根除。
  肾虚腰痛: 肾虚腰痛最难当,起坐艰难步失常;肾俞穴中针一下,多加艾火灸无妨。
  腰脊强痛: 脊膂强痛人人中,挫闪腰疼亦可针;委中亦是腰疼穴,任君取用两相通。
  手腕痛: 腕中无力或麻痛,举指痠疼握物难;若针腕骨针奇妙,此穴尤宜仔细看。
  臂腕痛: 手臂相连手腕疼,液门穴内下针明;更有一穴名中渚,泻多勿补疾如轻。
  虚烦: 连月虚烦面赤妆,心中惊恐亦难当;通里心原真妙穴,神针一刺便安康。
  腹中气块: 腹中气块最为难,须把金针刺内关;八法阴维名妙穴,肚中诸疾可平安。
  腹痛: 腹中疼痛最难当,宜刺大陵并外关;若是腹痛兼闭结,支沟奇穴保平安。
  吹乳: 妇人吹乳痛难熬,吐得风痰疾可调;少泽穴中明补泻,金针下了肿全消。
  白带: 妇人白带亦难治,须用金针取次施;下元虚惫补中极,灼艾尤加仔细推。
  脾疾翻胃: 脾家之疾有多般,翻胃多因吐食餐;黄疸亦须腕骨灸,金针中腕必安全。
  腿风(二首): 环跳为能治腿风,居髎二穴亦相同;更有委中出毒血,任君奇步显奇功。
  膝疼无力腿如痈,穴法由来风市间;更兼阴市奇妙穴,纵步能行任往还。
  腿痛: 髋骨能医两腿痛,膝头红肿一般同;膝关、膝眼皆须刺,针灸堪称劫病功。
  膝风: 红肿名为鹤膝风,阳陵二穴便宜攻;阴陵亦是通神穴,针刺方知有俊功。
  脚气: 寒湿脚气痛难熬,先针三里及阴交;更兼一穴为奇妙,绝骨方针肿便消。
  脚肿: 脚跟红肿草鞋风,宜向昆仑穴上攻;再取太溪共申脉,此针三穴病相同。
  脚背痛: 丘墟亦治足跗痛, 更刺行间疾便轻; 再取解溪、商丘穴,中间补泻要分明。
  脚疾: 脚步难移疾转加,太冲一穴保无他;中封、三里皆奇妙,两穴针而并不差。
  疟疾: 疟疾脾寒最可怜,有寒有热两相煎;须将间使金针泻,泻热补寒方可痊。
  时疫疟疾: 时疫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用得明;后溪一穴如寻得,艾火多加疾便轻。
  瘰疬: 瘰疬由来瘾疹同,疾之还要择医工,肘间有穴名天井,一用金针便有功。
  痔瘘: 九般痔疾最伤人,穴在承山妙入神;纵饶大痛呻吟者,一刺长强绝病根。
  大便闭塞: 大便闭塞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医大有神功。
  身痛: 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宜细详;若非明师真老手,临时犹恐致深伤。
  水肿: 病称水肿实难调,腹胀膨脝不可消;先灸水分通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
  疝气(三首): 由来七疝病多端,偏坠相兼不等闲;不问竖痃并木肾,大敦一泻即时安。
  竖痃疝气发来频,气上攻心大损人;先向阁门旋泻法,大敦复刺可通神。
  冲心肾疝最难为,须用神针病自治;若得关元并带脉,功成处处显良医。
  痔漏: 痔漏之疾亦可针,里急后最难禁,或痒或痛或下血;二白穴从掌后寻。
  泄泻: 脾泄为灾若有余,天枢妙穴刺无虞;若兼五脏脾虚证,艾火多烧疾自除。
  伤寒: 伤寒无汗泻复溜,汗出多时合谷收;六脉若兼沉细证,下针才补病痊瘳。
  伤寒过经: 过经未解病沉沉,须向期门穴上针;忽然气喘攻心胁,三里泻之须用心。
  脚细筋痛: 脚细拳(踡)挛痛怎行,金针有法治悬钟;风寒麻痹连筋痛,一刺能令病绝踪。
  牙痛: 风牙虫蛀夜无眠,吕细寻之痛可蠲;先用泻针然后补,方知法是圣人传。
  心腹满痛(附半身麻痹、手足不仁): 中都原穴是肝阴,专治身麻痹在心;手足不仁心腹满,小肠疼痛便须针。
  头胸痛,呕吐,眩晕: 金门、申脉治头胸,重痛虚寒候不同;呕吐更兼眩晕苦,停针呼吸在其中。
  小肠疝气连腹痛: 水泉穴乃肾之原,脐腹连阴痛可蠲:更刺大敦方是法,下针速泻即安然。
  脾胃虚弱: 咽酸口苦脾虚弱,饮食停寒夜不消;更把公孙、脾俞刺,自然脾胃得和调。
  臂细筋寒骨痛: 臂细无力转动难,筋寒骨痛夜无眠;曲泽一针依补泻,更将通里保平安。

(陈克勤 沈霍夫辑)



  玉龙赋
  出自《针灸聚英》卷四上。 它总辑《玉龙歌》的要旨, 撷取精华,用赋体写成。 全文取84证,用102穴。 其中,五官12证,内科46证,外科22证,妇女小儿4证。 其治疗特点是着重阐述表里经的配合, 俞募穴及奇经八脉交会穴的应用。 《针灸歌赋选解》注文,可供参考。
  原文
  夫参情以为要,辑简而舍繁,总《玉龙》以成赋, 信金针以获安。
  原夫卒暴中风,顶门、百会;脚气连延,里绝、三交。 头风鼻渊,上星可用;耳聋腮肿,听会偏高。攒竹、头维,治目疼头痛;乳根、俞府,疗气嗽痰哮。 风市、阴市,驱腿脚之乏力;阴陵、阳陵,除膝肿之难熬。 二白医痔漏,间使剿疟疾,大敦去疝气,膏肓补虚劳。天井治瘰疬瘾疹,神门治呆痴笑咷。 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羸喘促,璇玑、气海当知。 期门、大敦,能治坚痃疝气;劳宫、大陵,可疗心闷疮痍。 心悸虚烦刺三里,时疫㾬疟寻后谿。 绝骨、三里、阴交,脚气宜此;睛明、太阳、鱼尾,目证凭兹。 老者便多,命门兼肾俞而著艾;妇人乳肿,少泽与太阳之可推。身柱蠲嗽,能除膂痛;至阳却疸,善治神疲。 长强、承山,灸痔最妙;丰隆、肺俞,痰嗽称奇。 风门主伤冒寒邪之嗽;天枢理感患脾泄之危。风池、绝骨,而疗乎伛偻;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 期门刺伤寒未解,经不再传;鸠尾针痫癫已发,慎其妄施。 阴交、水分、三里,蛊胀宜刺;商丘、解谿、坵墟,脚痛堪追。尺泽理筋急之不用, 腕骨疗手腕之难移。 肩脊痛兮,五枢兼于背缝;肘挛痛兮,尺泽合于曲池。风湿搏于两肩,肩髃可疗;热壅盛乎三焦,关冲最宜。手臂红肿,中渚、液门要辨;脾虚黄疸,腕骨、中脘何疑。伤寒无汗,攻复溜宜泻;伤寒有汗,取合谷当随。欲调饱满之气逆,三里可胜;要起六脉之沉匿,复溜称神。照海、支沟,通大便之秘;内庭、临泣,理小腹之䐜。 天突、膻中医喘嗽;地仓、颊车疗口㖞。迎香攻鼻窒为最;肩井除臂痛如拏。二间治牙疼,中魁理翻胃而即差;百劳止虚汗,通里疗心惊而即瘥。 大小骨空, 治眼烂能止冷泪; 左右太阳,医目疼善除血翳。 心俞、肾俞,治腰肾虚乏之梦遗;人中、委中,除腰脊痛闪之难制。太溪、昆仑、申脉,最疗足肿之迍;涌泉、关元、丰隆,为治尸劳之例。印堂治其惊搐;神庭理乎头风。大陵、人中频泻,口气全除;带脉、关元多灸,肾败堪攻。 腿脚重疼,针髋骨、膝关、膝眼;行步艰楚,刺三里、中封、太冲。取内关于照海,医腹疾之块;搐迎香于鼻内,消眼热之红。肚痛秘结,大陵合外关于支沟;腿风湿痛,居髎兼环跳于委中。上脘、中脘,治九种之心痛;赤带、白带,求中极之异同。
  又若心虚热壅,少冲明于济夺;目昏血溢,肝俞辨其实虚。 当心传之玄要, 究手法之疾徐。 或值挫闪疼痛之不定,此为难拟定穴之可祛。辑管见以便诵读,幸高明而无哂诸。

(沈霍夫辑)



  胜玉歌
  出自《针灸大成》卷三。是明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杨继洲以自己的家传经验, 编撰而成。 “玉”, 指《玉龙歌》;“胜玉”,言此歌的学术内容可胜过《玉龙歌》。 其实是《玉龙歌》与《胜玉歌》各有所长。 《胜玉歌》有它自己的特点,如六十六穴的应用, 灸法的推崇等都是值得学习和临床参考的。 《针灸歌赋选解》注文,可供参考。
  原文
  《胜玉歌》兮不虚言, 此是杨家真秘传。 或针或灸依法语, 补泻迎随随于捻。 头痛眩晕百会好, 心疼脾痛上脘先。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癎立便痊。髀疼要针肩井穴, 耳闭听会莫迟延。 胃冷下脘却为良, 眼痛须觅清冷渊。 霍乱心疼吐痰涎, 巨阙着艾便安然。脾疼背痛中渚泻, 头风眼痛上星专。头项强急承浆保, 牙腮疼紧大迎全。行间可治膝肿病, 尺泽能医筋拘挛。若人行步苦艰难,中封、太冲针便痊。脚背痛时商丘刺,瘰疬少海,天井边。 筋疼闭结支沟穴, 颔肿喉闭少商前。 脾心痛急寻公孙, 委中驱疗脚风缠。 泻却人中及颊车, 治疗中风口吐沫。 五疟寒多热更多,间使、大杼真妙穴。 经年或变劳痃者, 痞满脐旁章门决。 噎气吞酸食不投, 膻中七壮除膈热。 目内红痛苦皱眉,丝竹、攒竹亦堪医。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却须当灸肺俞,更有天突与筋缩,小儿吼闭自然疏。两手痠疼难执物,曲池、合谷共肩髃。 臂疼背痛针三里,头风头痛灸风池。肠鸣大便时池泻,脐旁两寸灸天枢。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小肠气痛归来治,腰痛中空穴最奇。 腿股转痠难移步,妙穴说与后人知,环跳、风市及阴市,泻却金针病自除。 热疮臁内年年发,血海寻来可治之。 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施。 两股转筋承山刺,脚气复溜不须疑,踝跟骨痛灸昆仑,更有绝骨共丘墟。 灸罢大敦除疝气, 阴交针入下胎衣。遗精白浊心俞治,心热口臭大陵驱。腹胀水分多得力,黄疸至阳便能离。 肝血盛兮肝俞泻, 痔疾肠风长强欺。 肾败腰疼小便频,督脉两旁肾俞除。六十六穴施应验,故成歌诀显针奇。

(沈霍夫辑)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出自 《乾坤生意》(成书于明代洪武24年, 惜早已失传), 今由《针灸大全》卷一转录于此。“长桑君”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传为扁鹊之师。 可见此篇系后人托长桑君之名而作。其特点是根据证之标本缓急而分先后、主次来配穴施治,有理有法,处方严谨,通过实践确有疗效,值得进一步学习和推广。
  原文
  天星秘诀少人知,此法专分前后施。若是胃中停宿食,后寻三里起璇玑。 脾病血气先合谷,后刺三阴交莫迟。如中鬼邪先间使,手臂挛痹取肩髃。脚若转筋并眼花,先针承山次内踝。脚气痠痛肩井先,次寻三里、阳陵泉。如是小肠连脐痛,先刺阴陵后涌泉。耳鸣腰痛先五会,次针耳门、三里内。小肠气痛先长强,后刺大敦不要忙。足缓难行先绝骨,次寻条口及冲阳。 牙疼头痛兼喉痹,先刺二间后三里。胸膈痞满先阴交, 针到承山饮食喜。 肚腹浮肿胀臌臌,先针水分泻建里。伤寒过经不出汗,期门、三里先后看。寒疟面肿及肠鸣, 先取合谷后内庭。 冷风湿痹针何处? 先取环跳次阳陵。 指痛挛急少商好, 依法施之无不灵。 此是桑君真口诀,时医莫作等闲轻。

(沈霍夫辑)



  肘后歌
  出自《针灸聚英》卷四上。 题以“肘后”, 是效法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的作法, 取其使用方便和回手即得功效之意。 其学术特点是强调辨证论治, 注重循经远道取穴与交叉对应取穴。 特别是对急性热病中的伤寒、疟疾以及痹痛等病阐述尤详, 是一首很有学术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的针灸歌诀。《针灸歌赋选解》注文,可供参考。
  原文
  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疾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 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膝强痛交信凭。胁肋腿痛后溪妙,股膝肿起泻太冲。 阴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真可骇。顶心头痛眼不开, 涌泉下针定安泰。 鹤膝肿劳难移步,尺泽能舒筋骨疼,更有一穴曲池妙, 根寻源流可调停;其患若要便安愈,加以风府可用针。更有手臂拘挛急,尺泽刺深去不仁。腰背若患挛急风,曲池一寸五分攻。五痔原因热血作, 承山须下病无踪。 哮喘发来寖不得,丰隆刺入三分深。 狂言盗汗如见鬼,惺惺间使便下针。骨寒髓冷火来烧, 灵道妙穴分明记。 疟疾寒热真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间使宜透支沟中,大椎七壮合圣治;连日频频发不休,金门刺深七分是;疟疾三日得一发, 先寒后热无他语;寒多热少取复溜,热多寒少用间使。 或患伤寒热未休,牙关风壅药难投,项强反张目直视,金针用意列缺求。伤寒四肢厥逆冷,脉气无时仔细看,神奇妙穴真有二,复溜寸半顺骨行。 四肢回还脉气浮,须晓阴阳倒换求;寒则须补绝骨是,热则绝骨泻无忧;脉若浮洪当泻解, 沉细之时补便瘳。 百合伤寒最难医, 妙法神针用意推, 口噤眼合药不下, 合谷一针效甚奇。狐惑伤寒满口疮,须下黄连犀角汤,虫在脏腑食肌肉,须要神针刺地仓。伤寒腹痛虫寻食,吐蚘乌梅可难攻,十日九日必定死,中脘回还胃气通。 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 伤寒痞结胁积痛,宜用期门见深功,当汗不汗合谷泻,自汗发黄复溜凭。 飞虎一穴通痞气,祛风引气使安宁。 刚柔二痉最乖张,口噤眼合面红妆,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刺少商。 中满如何去得根,阴包如刺效如神,不论老幼依法用,须教患者便抬身。打扑伤损破伤风,先于痛处下针攻,后向承山立作效,甄权留下意无穷。 腰腿疼痛十年春, 应针不了便惺惺。 大都引气探根本,服药寻方枉费金。 脚膝经年痛不休,内外踝边用意求,穴号昆仑并吕细,应时消散即时瘳。风痹痿厥如何治? 大杼、曲泉真是妙,两足两胁满难伸,飞虎神针七分到,腰软如何去得根,神妙委中立见效。

(沈霍夫辑)



  百证赋
  
出自《针灸聚英》卷四上。 书谓:“百证,不知谁氏所作,辞颇不及于《指微》、《标幽》。 曰百证者,宜其曲尽百般病证针刺也。”赋中用穴156个,治疗常见病证近百种,切合实用。 这是针灸歌赋中很重要的一篇。《针灸歌赋选解》注文,可供参考。
  
原文
  
百证俞穴,再三用心。 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 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耳中蝉噪有声,听会堪攻。 目眩兮,支正、飞扬;目黄兮,阳纲、胆俞。 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目觉,急取养老、天柱。 观其雀目肝气, 睛明、行间而细推;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廉泉、中冲、舌下肿痛堪取;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耳门、丝竹空,住牙疼于顷刻;颊车、地仓穴,正口㖞于片时。 喉痛兮,液门、鱼际去疗;转筋兮,金门、丘墟来医。 阳谷、侠溪,颔肿口噤并治;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 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复溜祛舌干口燥之悲。 哑门、关冲,舌缓不语而要紧;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太冲泻唇㖞以速愈; 承浆泻牙疼而即移。 项强多恶风, 束骨相连于天柱;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
  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 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
  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胸胁支满何疗? 章门、不容细寻;膈疼蓄饮难禁,膻中、巨阙便针。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髎宜征。胸满、项强,神藏、璇玑已试;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脊强兮,水道、筋缩;目瞤兮,颧髎、大迎。 痉病非颅顖而不愈;脐风须然谷而易醒。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 梦魇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 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反张悲哭,仗天冲、大横须精。癫疾必身柱、本神之令;发热仗少冲、曲池之津。 岁热时行,陶道复求肺俞理;风痫常发,神道还须心俞宁。 湿寒湿热下髎定;厥寒厥热涌泉清。寒栗恶寒,二间疏通阴郄暗;烦心呕吐,幽门开彻玉堂明。 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 痨瘵传尸,趋魄户、膏肓之路;中邪霍乱,寻阴谷、三里之程。 治疸消黄,谐后溪、劳宫而看;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 咳嗽连声,肺俞须迎天突穴;小便赤涩,兑端独泻太阳经。 刺长强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针三阴与气海,专司白浊久遗精。
  且如肓俞、横骨,泻五淋之久积;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 脾虚谷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觅;胃冷食而难化,魂门、胃俞堪责。 鼻痔必取龈交;瘿气须求浮白。 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五里、臂臑,生疬疮而能治。 至阴、屏翳,疗痒疾之疼多;肩髃、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抑又论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 带下产崩,冲门、气冲宜审;月潮违限,天枢、水泉细洋。 肩井乳痈而极效;商丘痔瘤而最良。 脱肛趋百会、尾翠之所;无子搜阴交、石关之乡。 中脘主乎积痢,外丘收乎大肠。 寒疟兮,商阳、太溪验;痃癖兮,冲门、血海强。
  夫医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为;针乃理之渊微,须至人之指教。 先究其病源,后攻其穴道。 随手见功,应针取效。方知玄里之玄, 始达妙中之妙。 此篇不尽, 略举其要。

(沈霍夫辑)



  灵光赋
  出自《针灸大全》, 是一篇针灸临床证治的歌诀。 文中除首尾泛论阴阳、十二经、八脉流注、补泻和顺应五行、四时取穴之外, 其余皆为某证取某穴的经验。 共用腧穴43个,治疗常见病证近40余种。 精简扼要,便于学习和临床应用。
  原文
  黄帝岐伯针灸诀,依他经里分明说; 三阴三阳十二经,更有两经分八脉。 灵光典注极幽深,偏正头疼泻列缺。睛明治眼胬肉攀,耳聋气痞听会间。 两鼻衄针禾髎,鼻窒不闻迎香间。 治气上壅足三里,天突宛中治喘痰。心痛手颤针少海,少泽应除心下寒。 两足拘挛觅阴市,五般腰痛委中安。髀枢不动泻丘墟, 复溜治肿如神医。 犊鼻治疗风邪疼,住喘却疼昆仑愈。 后跟痛在仆参求,承山转筋并久痔。 足掌下去寻涌泉,此法千金莫妄传;此穴多治妇人疾,男蛊女孕两病痊。 百会、鸠尾治痢疾, 大小肠俞大小便。 气海、血海疗五淋,中脘、下脘治腹坚。 伤寒过经期门应,气刺两乳求太渊。 大敦二穴主偏坠,水沟、 间使治邪癫。 吐血定喘补尺泽,地仓能止两流涎。劳宫医得身劳倦,水肿水分灸即安。 五指不伸中渚取,颊车可针牙齿愈。 阴跷、阳跷两踝边,脚气四穴先寻取;阴、阳陵泉亦主之,阴跷、阳跷与三里; 诸穴一般治脚气, 在腰玄机宜正取。 膏盲岂止治百病, 灸得玄切病须愈。 针灸一穴数病除,学者尤宜加仔细。悟得明师流注法,头目有病针四肢。针有补泻明呼吸,穴应五行顺四时。 悟得人身中造化,此歌依旧是筌蹄。

(沈霍夫辑)



  席弘赋
  出自《针灸大全》卷一。据《针灸聚英》卷四上:“右《席弘赋》,自《针灸大全》中表录于此。 按席弘江西人, 家世以针灸相传者”之说,可知其赋乃席弘所作。 赋文首先强调针灸治疗要审准穴位,明确呼吸补泻和掌握阴阳、男女体质;继而对50余种(各部疼痛、杂证救治)病症的取穴配方、宜补宜泻手法作了扼要的陈述。
  原文
  凡欲行针须审穴,要明补泻迎随诀, 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阴阳男女别。 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列缺头疼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耳聋气痞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 谁知天突治喉风,虚喘须寻三里中。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 曲池两手不如意,合谷下针宜仔细。 心疼于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觅阴市。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 五般肘痛寻尺泽, 太渊针后却收功。 手足上下针三里, 食癖气块凭此取。 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涌泉人不死。 胃中有积刺璇玑,三里功多人不知。 阴陵泉治心胸满, 针到承山饮食思。 大杼若连长强寻, 小肠气痛即行针。 委中专治腰间痛, 脚膝肿时寻至阴。 气滞腰疼不能立, 横骨大都宜急救。 气海专能治五淋, 更针三里随呼吸。 期门穴主伤寒患, 六日过经尤未汗, 但向乳根二肋间, 又治妇人生产难。 耳内蝉鸣腰欲折, 膝下明存三里穴。 若能补泻五会间, 且莫逢人容易说。 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 人中治癎功最高, 十三鬼穴不须饶。 水肿水分兼气海, 皮内随针气自消。 冷嗽先宜补合谷, 却须针泻三阴交。 牙齿肿痛并咽痹,二间、阳溪疾怎逃? 更有三间、肾俞妙,善除肩背消风劳。 若针肩井须三里, 不刺之时气未调。 最是阳陵泉一穴, 膝间疼痛用针烧。 委中腰痛脚挛急, 取得其经血自调。脚痛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 三阴交。 更向太冲须引气,指头麻木自轻飘。 转筋目眩针鱼腹,承山、 昆仑立便消。 肚疼须是公孙妙, 内关相应必然瘳。 冷风冷痹疾难愈,环跳、腰间针与烧。 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阳明二日寻风府, 呕吐还须上脘疗。 妇人心痛心俞穴,男子痃癖三里高。 小便不禁关元好,大便闭涩大敦烧。 髋骨腿疼三里泻, 复溜气滞便离腰。 从来风府最难针, 却用功夫度浅深。倘若膀胱气未散, 更宜三里穴中寻。 若是七疝小肠痛,照海、阴交、曲泉针;又不应时求气海, 关元同泻效如神。小肠气撮痛连脐, 速泻阴交莫待迟; 良久涌泉针取气, 此中玄妙少人知。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次鸠尾。久患伤寒肩背痛, 但针中渚得其宜。肩上痛连脐不休, 手中三里便须求; 下针麻重即须泻, 得气之时不用留。 腰连膝肿急必大,便于三里攻其隘,下针一泻三补之,气上攻噎只管在;噎不在时气海灸,定泻一时立便瘥。 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以卯北莫辞劳,逼针泻气便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左右捻针寻子午,抽针泻气自迢迢。 用针补泻分明说,更用搜穷本与标。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 学者潜心宜熟读, 席弘治病最名高。

(沈霍夫辑)



  拦江赋
  出自《针灸聚英》卷四上。 书谓:“拦江赋, 不知谁氏所作,今自凌氏所编集写本针书表录于此。”凌氏即明代凌云,字汉章,号卧岩先生,浙江人,曾著《流注辨惑》, 惜已失传。 其赋以交经八穴为主、运用担截之法来治疗全身病症为特点,很有临床实用价值。
  原文
  担截之中法数何,有担有截起沉疴。 我今作此拦江赋,何用三车五辐歌。 先将八法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第。心胸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 头部须还寻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干。 噤口咽风针照海, 三棱出血刻时安。 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泻动自然安。 眼目之症诸疾苦,更用临泣使针担。 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申脉能除寒与热,头风偏正及心惊。 耳鸣鼻衄胸中满,好用金针此穴寻;但遇痒麻虚即补,如逢疼痛泻而迎。 更有伤寒真妙诀,三阴须要刺阳经;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用针。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 四日太阴宜细辨,公孙、照海一般行;再用内关施截法,七日期门可用针。但治伤寒皆用泻,要知《素问》坦然明。 流注之中分造化,常将木火土金平。 水数亏兮宜补肺,水之泛滥土能平。春夏井荥刺宜浅,秋冬经合更宜深。 天地四时同此数,三才常用记心胸;天地人部次第入,仍调各部一般匀。夫弱妇强亦有克,妇弱夫强亦有刑;皆在本经担与截, 泻南补北亦须明。 经络明时知造化, 不得师传枉用心; 不遇至人应不授, 天宝岂可付非人。 按定气血病人呼, 重搓数十把针扶;战提摇起向上使,气自流行病自无。

(陈克勤辑)



  治病十一证歌
  出自《针灸大全》卷一。 通篇共十一段, 仅用三十个穴位(其中肘膝以下20个),分治全身各部位的常见病证27种之多。精简扼要,确有疗效,深受广大针灸临床工作者欢迎。 故《针灸聚英》、《针灸大成》诸著均有收录,惟名更作“杂病十一穴歌。”
  原文
  攒竹、丝空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中,更去大都徐泻动,风池又刺三分深;曲池、合谷先针泻,永与除疴病不侵,依此下针无不应,管教随手便安宁。
  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更向大都针眼痛,太渊穴内用针行。 牙疼三分针吕细,齿痛依前指上明,更推大都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细寻。
  听会兼之与听宫,七分针泻耳中聋, 耳门又泻三分许,更加七壮灸听宫;大肠经内将针泻,曲池、合谷七分中,医者若能明此理,针下之时便见功。
  肩背并和肩膊痛,曲池、合谷七分深,未愈尺泽加一寸,更于三间次第行;各入七分于穴内,少海二府刺心经, 穴内浅深依法用,当时蠲疾两之经。
  咽喉以下至于脐,胃脘之中百病危, 心气痛时胸结硬,伤寒呕哕闷涎随;列缺下针三分许,三分针泻到风池, 二指三间并三里,中冲还刺五分依。
  汗出难来刺腕骨,五分针泻要君知,鱼际、经渠并通里,一分针泻汗淋漓;二指三间及三里,大指各刺五分宜, 汗至如若通遍体,有人明此是良医。
  四肢无力中邪风,眼涩难开百病攻, 精神昏倦多不语,风池、合谷用针通;两手三间随后泻,三里兼之与太冲,各入五分于穴内,迎随得法有神功。
  风池手足指诸间,右痪偏风左曰瘫, 各刺五分随后泻,更灸七壮便身安;三里、阴交行气泻,一寸三分量病看,每穴又加三七壮,自然瘫痪即时安。
  肘痛将针刺曲池,经渠、合谷共相宜,五分针刺于二穴,疟病缠身便得离;未愈更加三间刺,五分深刺莫忧疑; 又兼气痛增寒热,间使行针莫用迟。
  腿胯腰痛痞气攻,髋骨穴内七分穷, 更针风市兼三里,一寸三分补泻同;又去阴交泻一寸,行间仍刺五分中, 刚柔进退随呼吸,去疾除疴撚针功。
  肘膝疼时刺曲池,进针一寸是便宜, 左病针右右针左,依此三分泻气奇,膝痛三分针犊鼻,三里、阴交要七次,但能仔细寻其理,劫病之功在片时。

(沈霍夫辑)



  杂病穴法歌
  出自明·李梴撰《医学入门》卷一。 它主要是将临床上常见的多种杂症的辨证取穴、针刺深浅、补泻手法、 宜针宜灸,刺血或温针灸等规律,编成歌诀, 很适宜于针灸临床应用。
  原文
  杂病随症选杂穴,仍兼原合与八法, 经络原会别论详,脏腑俞募当谨始,根结标本理玄微,四关三部识其处。伤寒一日刺风府,阴阳分经次第取。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痛发热外关起。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 偏正头疼左右针, 列缺、太渊不用补。头风目眩项捩强,申脉、金门、手三里。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侣。
  耳聋临泣与金门,合谷针后听人语。 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 口噤㖞斜流涎多,地仓、颊车仍可举。口舌生疮舌下窍,三棱刺血非粗卤。 舌裂出血寻内关,太冲、阴交走上部。 舌上生苔合谷当,手三里治舌风干。牙风面肿颊车神,合谷、临泣泻不数。二陵、二跷与二交,头项手足互相与;两井、两商、二三间,手上诸风得其所。 手指连肩相引疼,合谷、太冲能救苦。 手三里治肩连脐, 脊间心后称中渚。 冷嗽只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即时住。霍乱中脘可入深,三里、内庭泻几许。 心痛翻胃刺劳宫, 寒者少泽细手指。 心痛手战少海求,若要除根阴市睹。 太渊、列缺穴相连,能祛气痛刺两乳。 胁痛只须阳陵泉,腹痛公孙、内关尔。 疟疾《素问》分各经,危氏刺指舌红紫。 痢疾合谷、三里宜,甚者必须兼中膂。 心胸痞满阴陵泉, 针到承山饮食美。 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 水肿水分与复溜,胀满中脘三里揣。腰痛环跳、委中神, 若连背痛昆仑武。 腰连腿痛腕骨升,三里降下随拜跪。腰连脚痛怎生医? 环跳、行间与风市。 脚膝诸痛羡行间, 三里,申脉、金门侈。脚若转筋眼发花,然谷、 承山法自古。 两足难移先悬钟, 条口后针能步履。 两足痠麻补太溪, 仆参、内庭盘跟楚。 脚连胁腋痛难当,环跳、阳陵泉内杵。冷风湿痹针环跳,阳陵、三里烧针尾。 七疝大敦与太冲, 五淋血海通男妇。 大便虚秘补支沟,泻足三里效可拟。热秘气秘先长强,大敦、阳陵堪调护。 小便不通阴陵泉, 三里泻下溺如注。 内伤食积针三里,璇玑相应块亦消,脾病气血先合谷,后刺三阴针用烧。 一切内伤内关穴,痰火积块退烦潮。 吐血尺泽功无比,衄血上星与禾髎。 喘急列缺、足三里,呕噎阴交不可饶。 劳宫能治五般痫,更取涌泉疾若挑。 神门专治心痴呆,人中、间使祛癫妖。尸厥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 妇人通经泻合谷,三里、 至阴催孕妊;死胎阴交不可缓,胞衣照海、 内关寻。 小儿惊风少商穴,人中、涌泉泻莫深。 痈疽初起审其穴, 只刺阳经不刺阴。伤寒流注分手足,太冲、内庭可浮沉。 熟此筌谛手要活,得后方可度金针。 又有一言真秘诀,上补下泻值千金。

(沈霍夫辑)



  杂病歌
  出自明·高武《针灸聚英》卷四下。 是关于针灸临床辨证治疗的长篇歌赋。 它概括性强,门类齐全, 条理清晰,音韵顺口,便于临床应用。
  原文
  
  半身不遂患偏风,肩髃、曲池、 列缺同, 阳陵泉兮手三里,合谷、绝骨、丘墟中,环跳、昆仑、照海穴、风市、 三里、委中攻。足无膏泽治上廉,左瘫右痪曲池先。 阳谷、合谷及中渚,三里、阳辅、昆仑痊。肘不能屈治腕骨,偏风却治冲阳窟。身体反折肝俞中, 中风肘挛内关突。 目戴上治丝竹空。吐涎百会、丝竹同。不识人治水沟穴,临泣、合谷三穴攻。脊反折兮治风府, 并治哑门真有补。风痹天井、曲泽中,少海,委中兼阳辅。惊痫神庭与百会,前顶、涌泉、丝竹类,神阙一壮鸠尾三,七穴治之斯为贵。风劳曲泉、膀胱俞,只有膀胱七壮宜。风疰肾俞、膀胱穴,三壮百会、肝与脾。风眩临泣与阳谷,再有申脉同腕骨。风痛临泣,百会攻,肩井、肩髃、曲池窟,兼治天井并内关,通前七穴不可忽。 口眼㖞斜治太渊,列缺、申脉与二间,内庭、行间、地五等,水沟、颊车、合谷连,复有通谷不可失,十一穴治病即痊。 喑哑间使与支沟,合谷、鱼际并复溜,灵道、阴谷,然谷穴,兼治通谷疾即瘳。凡人口噤不可开,颊车、承浆、合谷该。风痫疾发僵仆地,风池、百会灸无灾。
  又日: 半身不遂云中风,七处各灸三壮同,如风在左灸在右, 患右灸左艾气通,寻穴须从百会起,次及耳前之发际,第三肩井四风市,六是绝骨五三里,乃若曲池居第七,灸之神效无可比,二椎、五椎各七壮,壮如半枣核大炷,以此同灸二椎上,中风目戴不能语。
  伤寒
  身热头疼攒竹穴,大陵、神门与少泽,合谷、鱼际, 中渚间,液门、委中与太白。洒淅恶寒栗鼓颔, 治之宜在鱼际端。 身热陷谷针吕细,三里、复溜兼涌泉。公孙、太白、委中穴,兼治侠溪病自安。寒热风池与少海,鱼际、少冲、合谷在,复溜、太白、临泣中,八穴治之病自差。伤寒汗不出风池,鱼际、二间兼经渠。过经不解期门上,余热不尽先曲池,次及三里与合谷,二穴治之余热除。 腹胀三里、 内庭中。 阴证伤寒神阙攻,灸壮须及二三百,庶几能保命不终,大热曲池及三里,复溜不失患者起。呕哕百会、 曲池中,间使、劳宫、商丘底。 腹寒热气少冲中,商丘、太冲、行间同,三阴交兮与隐白,阴陵三壮炷火红。 发狂间使与百劳,合谷、复溜四穴焦。不省人事中渚穴,三里、大敦、二穴烧。秘塞照海与章门,小便不通阴谷焚,更兼阴陵通二穴,治之患者效自臻。
  痰喘咳嗽
  咳嗽列缺与经渠,须用百壮灸肺俞,尺泽、 鱼际、少泽穴,前谷、解溪、昆仑隈,膻中七壮不可少, 再兼三里实相宜。 咳嗽饮水治太渊, 引两胁痛肩俞间, 引尻痛兮鱼际上。 咳血列缺、三里湾,肺俞、百劳、乳根穴,风门、肺俞咳血关。 唾血内损治劳宫,间使、神门、太渊同,鱼际泻兮尺泽补,曲泉、太溪只在中,肝脾三壮肺俞兮,终及然谷与太冲。 唾血振寒治太溪,三里、 列缺、 太渊宜。 呕血曲池、神门穴,鱼际通前三穴医。吐脓不愈治膻中。吐浊尺泽、间使攻, 列缺、 少商与前穴, 此患治元四穴同。呕食不化治太白,呕吐通里与曲泽,劳宫、阴陵、太溪中,照海,太冲、大都穴,通谷、胃俞与肺俞,再兼一穴是隐白。患者呕逆治大陵,呕哕太渊治之宁。 喘呕欠伸经渠上,治之无恙乐升平。上喘曲泽、大陵中,神门、鱼际、三间攻,商阳、解溪、昆仑穴,膻中、肺俞十穴同。喘嗽隔食治膈俞,喘满三间、商阳宜。肺胀气抢胁下痛,阴都、太渊、肺俞除。 喘息难行治中脘,期门、上廉三穴善。诸虚百损等极病, 五劳七伤失精证,大椎、膏盲、脾、胃、肺、下脘、三里首肩井。传尸骨蒸肺痿法,膏盲、肺俞、四花穴。 干呕间使三十壮,胆俞、通谷及隐白,乳下寸半要识真,灸之神效胜服药。噫气劳宫与大敦,少商、太渊与神门,太溪、陷谷与太白,八穴治之神效臻。 痰涎阴谷与前谷, 复溜三穴不可忽。结积留饮病不瘳,膈俞五壮通谷灸。数嗽而喘治太渊,一穴治之病自痊。
  诸积聚
  气块冷气一切气,气海针灸病可愈。 心气连胁里大陵,支沟、上百脘兼会。结气上喘及伏梁,中脘治之病自愈。更有心下如杯形, 须治中脘及百会。 胁下积气治期门。章、期、中脘疗贲豚,气海百壮不可少,巨阙五穴通前论。气逆商丘与尺泽,三阴交兮与太白。 喘逆神门、足临泣,阴陵、昆仑不可失。太冲、神门二穴中,噫气下逆病可攻。支沟、前谷攻咳逆,大陵、曲泉、三里同, 陷谷、前谷、行间穴,临泣、肺俞十(九)穴通。 患者咳逆无所出,三里取之为第一,后取太白与太渊,鱼际、太渊不可失,窍阴之穴及肝俞,通前七(六)穴斯为毕。 咳逆振寒治少商,更兼天突灸三壮。久病咳兮少商穴,天柱三壮病即康。厥气冲腹及解溪,天突通前二穴宜。 短气大陵、尺泽上。 少气间使、神门医,大陵、少冲、三里穴,下廉、行间兼肺俞,然谷、 至阴与气海, 十一穴治病自除。欠气通里及内庭。诸积三里治之宁,阴谷、解溪、通谷穴,上脘、肺俞、膈俞应,脾俞、三焦俞上治,九穴治之命不倾。 腹中气块穴头针,二寸半兮二七焚,块中一穴针三寸,灸之二七块犹存, 块尾一穴针三寸,灸之七壮块渐分。胸中膨胀气又喘,合谷、期门、乳根善。
  
  医者若欲灸人哮, 天突、尾穷骨尖高。 又法背上有一穴,量穴须用线一条,环颈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脊背,线头尽处是穴端,灸至七壮真为贵。
  腹痛胀满
  腹痛三里及内关,阴陵、复溜、太溪连,昆仑、阴谷、陷谷穴,太白、中脘与行间,气海、膈俞、脾俞穴,兼治肾俞病即痊。 食不下兮治内关,鱼际、三里三穴间。 小腹急痛不可忍,兼治小肠气肾吊,疝气心痛诸气痛,足之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灸五壮,男左女右无虚假,两足并灸无所分。 细按神经亦云可,小腹胀痛气海焚。 绕脐痛兮治水分。小腹痛兮治阴市,承山、下廉及中封,复溜、小海、关元穴,肩俞随年壮大敦。 夹脐痛兮治上廉。 脐痛中封与曲泉, 两兼水分通三穴,太冲、太白引腰痊。 少商、 阴市腹满祛, 三里、曲泉、昆仑穴,隐白、大都、陷谷中,商丘、通谷与太白,行间一穴不可遗,十二穴治胜服药。 腹肋满兮治阳陵,三里、上廉三穴精。 心腹胀满绝骨上,更兼一穴是内庭。 小腹胀满痛中封,然谷、内庭、大敦中。 腹胀阴市与尺泽,三里、曲泉、阴谷穴,阴陵、商丘、公孙中,内庭、太溪与太白,厉兑、膈俞及肾俞,中脘、大肠俞、太白。 胀而胃满治膈俞。 腹坚大兮治丘墟,三里、阴陵、解溪上,冲阳、期门、水分宜,此病治之通九穴,更有神阙、膀胱俞。寒热坚大冲阳焚。 膨胀复溜与公孙,中封、太白、三阴交,更兼一穴是水分。 腹寒不食阴陵烧。 痰癖腹寒三阴交。 腹鸣寒热复溜上,一穴治之命坚牢。 胸腹膨胀气鸣疾,合谷、三里、期门高。
  心脾胃
  心痛间使与曲池,内关、大陵、神门医,太渊、太溪、通谷穴, 巨阙百壮通心俞。 心痛食不化中脘。 胃脘痛兮治太渊,鱼际、三里、两乳下,一寸三十壮为便,膈俞、肺俞独肾俞,随年壮兮病即痊。心烦阳溪与神门,鱼际、腕骨、少商焚,解溪穴与太白穴,更兼至阴与公孙。烦渴心热与曲泽。心烦怔忡鱼际穴。 卒心疼兮不可忍,吐冷酸水难服药,此患灸足最为良,得效最速不虚谑,大指次指内纹中, 各一壮炷如小麦。 思虑过多无心绪,少力忘前失后起,寻穴须从百会中,患者灸之病自除。 心风灸心俞、中脘。 患者烦闷腕骨观。 虚烦口干肺俞攻。 烦闷不卧治太渊,公孙、隐白、阴陵泉,肺俞、三阴交六穴,治之何患病不痊。 烦心喜噫治少商,再兼太溪、陷谷康。 心痹悲恐神门穴,大陵、鱼际定吉昌。 懈惰须治照海中。 心惊恐兮曲泽攻,天井、灵道、神门穴,大陵、鱼际、二间同,液门、百会、厉兑上,通谷、巨阙与少冲,章门通前十四穴,治之立见有神功。嗜卧百会与天井,二间、三间、太溪顶,照海、厉兑及肝俞。嗜卧不言膈俞应。不得卧兮治太渊,公孙、隐白、阴陵泉,并治三阴交穴上,通宵得寝期安然。 支满不食治肺俞。振寒不食冲阳宜。 胃热不食下廉穴。 胃胀不食水分宜。 心中恍惚天井上,再兼巨阙与心俞。 心喜笑兮阳溪中,阳谷、 神门、大陵同,列缺、鱼际、复溜上,再兼肺俞与劳宫。胃痛太渊与鱼际,三里、肾俞,肺俞治,胃俞再兼两乳下, 一寸廿一壮病愈。 翻胃下脘取之先,后取三里泻宜然,胃俞、 脾俞及中脘,膈俞百壮患者安。 噎食不下治劳宫,少商、太白、公孙同,三里、中脘、中魁穴、膈俞、心俞、胃俞中,三焦俞兮大肠俞,食兮下咽有神功。 不能食兮治胃俞, 少商、三里、然谷宜,再及大肠、膈俞穴,通前六穴皆常医。 若不嗜食治中封,然谷、内庭厉兑中,隐白、阴陵泉上穴,脾俞、胃俞、小肠同。 食多身疲脾、胃俞, 脾寒二间与中渚, 液门、合谷、商丘中,中封、照海、陷谷里,太溪、 至阴、腰俞端, 兼治三阴交乃止。 乃若胃热治悬钟。 胃寒有痰膈俞攻。 脾虚腹胀谷不消, 只治三里最为高。 脾病溏泄若不愈, 此病须治三阴交。 脾虚不便治商丘, 三阴交灸三十休。 胆虚呕逆兼带热,若治气海病即瘳。
  心邪癫狂
  心邪癫狂攒竹穴, 阳溪、 间使与尺泽。 癫狂肺俞至百壮,曲池一七理所当,小海、少海、间使穴,阳溪、阳谷、大陵方,京骨、合谷与鱼际,腕骨、神门与冲阳, 液门穴与行间穴,十六穴灸斯为藏。 癫痫攒竹、神门中,天井、小海、金门同,商丘、行间与通谷,心俞、后溪、鬼眼攻,通前总计十一穴,心俞百壮有神功。 鬼击间使与支沟、 癫疾上星、百会头,风池、曲池与尺泽,阳溪、脘骨与商丘,解溪、后溪及申脉,昆仑、然谷、通谷求,承山针三分速出, 灸至百壮疾即瘳。 狂言阳溪与太渊,并及昆仑与下廉。狂言不乐太阳穴,多言用治百会尖。 痫狂言语无尊卑,唇里中央肉缝宜;灸上一壮如小麦,又用钢刀割断奇。患者狂言数回顾,宜治阳谷、液门穴。 喜笑阳溪及大陵,并及水沟与列缺。喜哭百会、水沟中。 目妄视兮风府攻。 鬼邪须治间使穴,仍针后溪起鬼宫。 试问鬼宫何所在,要识此穴即人中;二鬼信兮手大指,甲下入肉三分是;三鬼垒兮足大指, 甲下入肉二分是;四鬼心兮即太渊,治之须至入寸半, 男从左兮女从右,起针之法依此等;五鬼路兮即申脉, 火针七锃三分下;六鬼枕兮大杼上,入发一寸非虚假; 耳前发际七鬼床,八鬼市穴即承浆,九鬼营即劳宫穴, 上星穴是入鬼堂,火针七锃鬼堂用,鬼藏阴下缝三壮;十二鬼臣即曲池,火针亦与曲池宜;十三轮该是鬼封,即是舌下一寸缝, 依次而行针灸备,二者兼到有神功。 假如见鬼治阳溪。凡人魇梦商丘宜。 中恶不省水沟穴,中脱、气海当兼医。 不省人事用三里,大敦一穴相兼治。 发狂少海、间使中,合谷、后溪、丝竹空,并兼复溜穴在内,治之立待有神功。狂走风府、阳谷安。 狐魅神邪狂与痫,两手两足大拇指, 用绳缚定灸四尖,要识此穴名鬼眼,灸至三壮病心痊; 小儿奶痫惊痫证,亦依此法一壮燃。 卒狂间使、合谷中, 并及后溪三穴攻。瘈疭指掣哑门穴,阳谷,腕骨与劳宫, 带脉一穴并四穴,通前五穴收全功。 呆痴神门、少商宜, 涌泉一穴与心俞。 登高而歌摄衣走,久狂神门及后溪,并及冲阳共三穴,等闲感应似神只。 瘈惊百会、解溪头。 暴惊下廉一穴求。 癫疾前谷、后溪穴,解溪、金门及水沟,再兼一穴是申脉,按穴治之此疾瘳。
  霍乱
  霍乱阴陵、承山穴,次及解溪与太白。霍乱吐泻治关冲,支沟、三里与尺泽;再及太白一穴内, 三穴治之胜服药。霍乱呕吐支沟中,霍乱转筋支沟同。 逆数大都、 太白穴,公孙、丘墟、解溪攻,再及中封、承山穴, 阴陵、 阳辅与关冲。
  疟疾
  疟疾百会与经渠, 前谷三穴实相宜。 温疟中脘、 大椎穴。 乃若痎疟治腰俞。 假如疟疾发寒热,合谷、液门、 商阳别。 痰疟寒热后溪穴, 兼治合谷随即歇。 疟疾振寒治上星,丘墟、陷谷得安宁。 头痛腕骨神效得。 寒疟、三门治之精。 假如心烦治神门。 寒疟不食治公孙,内庭、厉兑共三穴。久疟中渚、商阳焚,此疾兼治丘墟穴,叮咛医者识此文。 热多寒少间使中, 再兼三里有神功。 脾寒发疟大椎穴,间使、乳根三穴同。
  肿胀
  浑身浮肿治曲池,合谷、三里、内庭医,行间、 三阴交六穴,治之此病绝根株。 水肿列缺、腕骨医,合谷、间使、 阳陵宜,阴谷、三里、曲泉穴,复溜、陷谷与解溪,公孙、厉兑冲阳穴,阴陵、水分并胃俞,再兼神阙十八穴,速除此疾无毫厘。 四肢浮肿曲池中,通里、合谷、中渚同,液门、三里、三阴交。 风肿身浮解溪攻。 水肿气胀满复溜; 并兼神阙功效收。 水胀胁满阴陵泉。 遍身肿满疾久缠, 更兼饮食又不化, 肾俞百壮病即痊。 凡人消瘅治太溪。 伤饱身黄章门医。 红瘅合谷与百会,委中、三里与曲池。黄瘅百劳、腕骨中、三里、涌泉、中脘同,然谷、太冲、复溜穴,膏肓、大陵与劳宫,还有脾俞兼在内,太溪一穴在中封。
  
  多汗合谷补之先,次泻复溜汗即干。 少汗先泻合谷穴,次补复溜病即痊。 有汗列缺与曲池,少商、昆仑、冲阳宜,然谷、大敦、涌泉穴。 无汗上星、哑门医,中冲、阳谷、腕骨穴,然谷、风府与风池,中渚、液门及鱼际,合谷、支沟与经渠,大陵,少商、商阳等,大都、委中与侠溪,陷谷、厉兑廿二穴,仔细治之病自除。 汗不出兮曲泽烧,鱼际、少泽、上星高,曲泉、复溜、昆仑穴,侠溪、窍阴九穴焦。
  痹厥
  风痹尺泽阳辅区。 积癖痰痹治膈俞。 寒厥太渊、 液门穴。 假如痿厥治丘墟。 尸厥如死不知事, 须灸三壮于厉兑。 身寒痹治曲池穴,列缺、环跳与风市,委中、商丘及中封,再兼临泣八穴攻。 厥逆列缺与中冲,金门、大都、内庭中,厉兑、隐白、大敦穴,须治八穴为有功;曲泉、尺泽与支沟,少海、前谷、三里头,三阴交与曲泉穴,照海、内庭、太溪丘,行间、大都十二穴,次第详治病即瘳。
  肠痔大便
  肠鸣三里、陷谷焚,公孙、太白与章门,神阙、胃俞、三焦俞, 三阴交兮与水分。 肠鸣而泄神阙穴, 并治三间与水分。 食泄上廉与下廉。 暴泄须治隐白痊。 洞泄宜治肾俞穴。 溏泄太冲与神阙, 并治一穴三阴交。 泄不止兮亦神阙。 泄不觉兮洽中脘。 痢疾曲泉、太溪便,太冲、丹田与脾俞,兼治小肠俞最善。 便血承山并复溜,太冲、 太白四穴求。 大便不禁丹田穴,兼治大肠俞即瘳。 大便不通治太溪,承山、照海、太冲宜,小肠俞穴与太白, 章门穴与膀胱俞。 大便下重治承山,解溪、太白、带脉间。 闭塞照海与太白,兼治章门如神丹。 泻泄曲泉、隐白宜, 阴陵、然谷、三焦俞,京骨、中脘、脾俞穴,肩俞、大肠俞、天枢。五痔承山与委中,飞扬、阳辅、复溜同,侠溪、气海、会阴穴, 长强之穴与太冲。 肠风百壮灸尾穷。 假如大小便不通, 三百壮灸胃脘穴, 功效最速如神通。 肠痈痛治太白中, 陷谷、大肠俞与同。 乃若脱肛治百会,灸至七壮是尾穷, 此疾须用治三穴, 随年壮兮灸脐中。 患者血痔泄腹痛, 承山、复溜三穴攻。 若是痔疾骨疽蚀,承山、商丘收神功。久痔宜治二白间,须兼长强与承山。
  
  寒疝腹痛阴市宜,并及太溪与肝俞。疝瘕须治阴跷穴。卒疝大敦与丘墟,兼治阴市与照海,四穴不失大效随。 ��疝曲泉与中封, 再兼商丘与太冲。 小腹下痛目痃癖, 太溪、三里、脾俞同,三阴交穴、曲泉穴,宜兼阴陵六穴攻。腹中之病云疝瘕,阴陵、太溪、丘墟佳,更兼照海通四穴, 从此治之无所差。 肠癖㿉疝小肠痛,灸至百壮通谷用,京骨穴与大肠俞,三穴治之有神应。 偏坠木肾治归来, 大敦、三阴交穴该。 阴疝太冲、大敦穴,二穴治之绝无灾。 痃癖膀胱小肠事,医家宜把燔针刺,五枢、气海及三里,气门百壮三焦俞。 阴肿大小便数兮, 或阴入腹大敦宜。 阴肿曲泉、太溪穴,大敦、三阴交、肾俞。 阴茎肿痛治曲泉,阴陵、阴谷与行间,太冲、大敦、太溪穴,肾俞、中极、三阴痊。 阴茎痛兮阴汗出,太溪、鱼际与中极,更治一穴三阴交,四穴治之多有力。 转胞不溺只淋沥,关元疗病真可必。肾藏虚冷日渐羸,阴疼少气遗精疲, 不须别求疗此病,只治一穴是肾俞。 遗精白浊肾俞烧, 关元穴与三阴交。 梦泄百壮曲泉穴,中封、太冲、至阴高,膈俞、脾俞、肾俞准,关元、三焦、三阴交。 寒热气淋阴陵宜。 淋漓曲泉然谷医, 阴陵、行间、大敦穴, 涌泉、气门、小肠俞。 小便黄赤阴谷中,太溪、肾俞、气海同,膀胱俞穴宜兼治,五穴无缺有神功。小便五色治委中, 须把前谷第二攻。 小便不禁上承浆, 阴陵、委中、太冲间,膀胱俞穴、大敦穴,通治六穴患者安。小便赤如血大陵,兼治关元病始轻。 妇人胞转小便艰,二七壮兮治关元。 遗溺神门、鱼际穴,太冲、大敦及关元。阴痿丸骞阴谷中,然谷、三阴交、中封,兼治大敦通五穴, 此病立待有神功。 阴挺出兮治太冲,少府、照海、曲泉同。疝气偏坠用小绳,患者口角量一形,分作三折成三角,如△样为权衡,一角安在脐心上,两角安在脐下平, 两角尽处是灸穴,患左患右灸反更,各三七壮病立愈,二穴俱灸亦安宁。 膀胱气攻胁脐下, 阴肾入腹病染增, 自脐量下至六寸, 两旁各寸是穴中, 患左患右灸反复, 炷如小麦大相应。
  头面
  头痛百会、上星中,风府、攒竹、小海攻,阳溪、后溪、合谷穴,腕骨、中渚、丝竹空,风池、昆仑、阳陵等, 再兼一穴是中冲。 头强痛兮治颊车,并治肩井及风池,少海穴兮兼在内,通计五穴至后溪。 头偏痛者针头维,脑泻��会、通谷医。 头风上星、前顶穴,百会、阳谷、合谷宜,通前通后共八穴,昆仑、关元与侠溪。 脑痛上星、风池中,脑空、天柱、少海攻。头风面目赤何治,通里、解溪真有功。头风牵引脑项痛,上星、百会、合谷同。 偏正头风百会穴,前顶、神庭、上星通,风池、合谷、头维等, 攒竹穴与丝竹空。醉后头风治印堂,攒竹三里三穴当。 头风眩晕治合谷,次及丰隆、解溪方,再兼风池通四穴,垂手著膝著腿双,两般皆灸虎口内,更详此处宜灸壮。 面肿水沟与上星,攒竹、 支沟、间使应,中渚、液门、解溪穴,行间、厉兑、噫嘻灵,再兼天牖、风池等,十三穴内治之精。面痒肿兮治迎香, 再兼合谷治之良。 患者头面项俱痛,百会项后合谷强。假如头风冷泪出,攒竹、合谷治无失。脑昏目赤攒竹中。头旋目窗,百会同,申脉、至阴、络却穴,通前五穴治有功。至若面肿与项强,鼻生瘜肉治承浆。头肿上星、前顶穴, 大陵出血公孙央。若人颊肿治颊车。颐颔肿者阳谷宜,腕骨、前谷、商阳等,侠溪、手三里、丘墟。风动如虫行迎香。颈项强急风府失。若人头面目浮肿, 宜治陷谷与目窗。 眼睑瞤动治头维, 再兼一穴攒竹医。脑风而疼治少海。 头肿身热是肾俞。眉棱痛兮肝俞穴。 毛发焦燥治下廉。 面浮肿兮厉兑穴。 面肿若灸水分痊。头目眩疼反肿者, 兼生白屑灸囟会。
  咽喉
  凡人喉痹治颊车,合谷、少商与经渠, 大陵、 二间与尺泽, 再兼前谷与阳溪。假如鼓颔治少商,咽中如鲠间使当,再兼一穴三间穴。 咽肿中渚、太溪央, 咽外肿兮液门攻。 咽食不下灸膻中。 咽中闭者治合谷, 再有曲池二穴同。 咽喉肿痛又闭塞, 水粒不下合谷得,少商兼以三棱针,刺手大指背头吉,节上甲根不可差,排刺三针始为毕。双蛾玉液与金津,又兼少商三穴焚。单蛾少商、合谷等,并治廉泉病绝根。 复有咽喉肿闭甚,治之以细三棱针,把针藏在笔端内,以药点肿给患人,却将笔端点肿处, 刺之立愈病除根。 续添一证是咽痛,若治风府效如神。
  耳目
  耳鸣百会与听宫,听会、耳门、络却中,阳溪、阳谷、前谷穴,后溪、腕骨、中渚同,液门、商阳、肾俞顶, 总算十四穴里攻。 聤耳生疮有脓汁,耳门、翳风、 合谷窟。 重听无所闻耳门,翳风、风池、侠溪焚,听会、听宫通六穴,治之此患定不存。 凡人目赤目窗针,大陵、合谷、液门临,上星、 丝竹空、攒竹,七穴治之病绝根。 目风赤烂阳谷烧。 赤翳攒竹、后溪高,再兼液门通三穴,斯病可待无根苗。目赤肤翳治太渊,侠溪、攒竹、风池前。 目翳膜者治合谷,临泣、角孙、液门巅,后溪、中渚、睛明穴。 白翳临泣、肝俞痊。睛痛内庭与上星。 假如冷泪治睛明,临泣、风池、腕骨穴,四穴不失医者精。 迎风有泪治头维,睛明、临泣与风池。 眼泪出治临泣穴,百会、液门与后溪,通前通后共六穴,必是前谷与肝俞。 风生卒生翳膜引,两目痛兮不可忍,睛明穴及手中指,本节间尖三壮准,眼睫毛倒丝竹空。 青肓无见肝俞中,并及商阳通二穴,患左患右左右攻。 眼眦急痛三间医。 假如目昏治头维,攒竹、睛明、目窗穴,百会、 风府与风池,合谷、肝俞、丝竹空, 再兼一穴是肾俞。 目眩临泣、风府中,风池、阳谷、中渚同,通前通后共八穴, 液门、 鱼际、丝竹空。 目痛阳溪、二间精,次及三间与大陵,前后总算六穴治, 须兼前谷与上星。 目眶烂见风泪流, 宜治头维、颧髎头。 眼痒眼痛光明泻,兼治五会痒痛休。 目生翳者治肝俞,命门、瞳子髎穴宜, 外眦五分得气泻, 再兼合谷、商阳医。小儿雀目不见物,手拇指甲后一寸, 宜在内廉外纹头,白肉际各一壮稳。
  鼻口
  鼻有瘜肉治迎香。 衄血风府、风池良,合谷、二间、三间穴,后溪、前谷、委中强,申脉、昆仑并厉兑,兼治上星、 隐白长。 鼽衄风府与二间,再兼一穴是迎香。 鼻塞上星、临泣烧,百会、前谷、厉兑高,通前通后共七穴,兼治合谷、迎香焦。鼻流清涕治人中,上星、风府三穴攻。 脑泻鼻中臭涕出,曲差、上星治有功。 鼻衄上星二七壮,兼治绝骨、囟会康;又法灸项后发际,两筋中间宛宛央。 久病流涕出不禁,百会灸之病绝根。 口干尺泽与曲泽,大陵、二间、少商穴,再兼一穴是商阳,仔细治之效自获。 咽于太渊、 鱼际中,消渴水沟、承浆通,金津、玉液、曲池穴,太冲、行间与劳宫,商丘、然谷、隐白穴,百日以上不可攻。 唇干有涎治下廉。 舌干涎出复溜尖。 唇干饮食又不下,三间、少商治之痊。 假如唇动如虫行, 水沟一穴治之宁。 唇肿宜治迎香穴。 口㖞眼斜颊车精,水沟、列缺、太渊穴,合谷、二间、丝竹空,兼治地仓极有效,感应最速如神灵。 口噤颊车与支沟,外关、列缺、内庭头,再兼厉兑通六穴, 次第治之病自瘳。 失口不语治间使,支沟、灵道兼鱼际,合谷、 阴谷、复溜穴,再治然谷病即愈。 舌缓太渊、合谷中, 冲阳、 内庭、风府同,通前通后共七穴, 三阴交穴昆仑攻。舌强哑门、少商穴,鱼际、二间与中冲,再兼阴谷、然谷等,七穴治之为有功。假如舌黄治鱼际,齿寒少海实为贵。齿痛商阳一穴医,齿龋恶风合谷利,再兼厉兑二穴攻, 医者寻趁须仔细。 齿龋厉兑、少海宜,小海、阳谷、合谷奇, 液门、 二间、内庭等。 齗痛角孙、少海居。 舌齿腐兮承浆穴, 须兼劳宫二穴医。 牙痛少海与曲池,阳谷、二间与阴溪, 更兼内庭与吕细,并及液门与颊车。 上牙痛兮治人中, 太渊、吕细三穴通,臂上起肉中五炷,灸之立待有神功。 下牙疼者龙玄穴,侧腕交叉脉是斯,并及承浆、合谷穴,腕上五寸两筋间, 灸至五壮病必痊。 不能嚼物角孙强,牙疳蚀烂至生疮,炷如小筋头样大,七壮须灸在承浆。
  胸背胁
  胸满经渠与阳溪,后溪、三间、间使宜,阳陵、三里、曲泉穴,足临泣等九穴医。假如胸痹治太渊。 胸膊闷兮肩井痊。 胸胁痛者天井穴,支沟、间使、太白连,三里、大陵、丘墟等,阳辅八穴实为便。胸中惔者间使宜。胸满支肿治膈俞, 再兼内关通二穴, 得效最速定不迟。 胸胁引满腹下廉,丘墟、侠溪、肾俞连。 假如胸烦期门穴;胸中烦者膻中安。 肩背痠痛治风门,肩井、中渚、支沟焚,后溪、腕骨、委中穴,次第治之病不存。 心胸痛者治尺泽,内关、 大陵三穴著。 胸满血膨有积块,霍乱肠鸣喜噫带,三里、 期门向外针,二寸不补亦不泻。 假如胁满章门奇。 胁痛阳谷、腕骨宜,支沟、膈俞及申脉。 缺盆肿足临泣医。 胁与脊引肝俞烧。 背膊项急大椎焦,腰背强直难转侧,腰俞、肺俞二穴高。腰脊痛楚委中头, 再兼一穴是复溜。 腰背伛偻风池穴, 并治肺俞病即瘳。 背拘急者治经渠。 肩背相引二间宜,商阳、委中、昆仑穴。 假如偏胁背痹痛, 须治鱼际、委中穴,可保此病无根株。 背痛鱼际与经渠,昆仑、 京骨及丘墟。 脊膂强痛委中穴。 腰背俱疼治风池, 天牖、 合谷、昆仑等,四穴善治身不疲。 脊肉牵疼难屈伸,合谷、复溜、昆仑真。 胸连胁痛期门穴,宜于此处先入针, 章门穴与丘墟穴,行间、涌泉须细寻。 肩痹痛者治肩髃, 宜兼天井与曲池,并治关冲与阳谷,五穴仔细疾不居。
  手足腰腋女人
  手臂痛难举曲池,须兼尺泽与肩髃,三里、 少海、 太渊等,阳池、阳谷与阳溪,前谷、合谷、液门穴、外关、 腕骨次第医。 臂寒曲泽与神门。 臂内廉痛太渊焚。 臂腕侧痛治阳谷。 手腕摇动曲泽存。 腋痛少海、间使宜,少府、 阳辅与丘墟,须兼申脉、足临泣。 腕劳天井治曲泽,间使、中渚与阳溪,阳谷、太渊、腕骨等,列缺、液门十穴医。手腕无力列缺中。 肘臂痛者肩髃攻,曲池、通里、手三里、四穴能除肘臂疼。 肘挛曲泽及肩髃,少海、间使与后溪,复兼大陵、鱼际等, 七穴驯治病自除。 肩背痠重治支沟。 肘臂手指难屈忧,曲池、三里、外关等,兼治中渚病即瘳。 手臂麻木天井宜,外关、支沟与曲池,阳陵、腕骨、上廉等,再兼合谷与经渠。 手臂冷痛肩井中,曲池、下廉三穴攻。 手指拘挛并筋紧,曲池、阳谷、合谷同。 手热曲池与内关,曲泽、 列缺、经渠间,太渊、中冲、少冲等,劳宫九穴病必安。臂肿经渠、曲池中,通里、中渚、合谷同,并兼液门、手三里, 治之立待有神功。 风痹手挛不举证,尺泽、曲池、合谷应,差点拘挛皆不安,偏风瘾疹喉痹等。 胸胁䐜满及筋缓,无力皮肤枯燥病,曲池先泻后补宜, 肩髃、手三里为证。 肩膊烦疼治肩髃, 兼带肩井与曲池。 五指皆疼外关穴。 手挛皆疼少商医。 掌中热者列缺巅, 宜兼经渠与太渊。 腋肘肿兮治曲泽,小海、间使、大陵痊。 腋下肿者阳辅宜,足临泣兮与丘墟。 腰痛肩井、环跳穴,阴市、三里、委中煨,承山、阳辅、昆仑穴,复兼腰俞与肾俞。 两腿如水阴市中。 挫闪腰痛胁肋疼,尺泽、曲池、合谷穴,三阴交穴与阴陵,行间、三里、手三里。 腰疼难动风市攻,再兼委中、行间穴,三穴治之诚有功。 腰脊强痛治腰俞,委中、涌泉、小肠俞,膀胱俞穴宜兼治。 腰脚痛者环跳宜,风市、阴市、委中等, 承山、昆仑、申脉医。 腰膝内痛治委中,三里、三阴交穴同。腿膝痠疼环跳穴, 阳陵、丘墟三穴攻。 脚膝痛者委中烧,三里、曲泉、阳陵焦,风市、昆仑、解溪等, 以上七穴最为高。 膝胻股肿治委中,三里、阳辅、解溪同,再及承山通五穴。 腰如坐水阳辅攻。 足痿不收治复溜。 风痹脚胻麻木忧,宜治环跳、风市攻。 足麻痹等环跳丘,阴陵、阳辅、太溪穴,兼治至阴五穴瘳。 脚气肩井、膝眼中,风市、三里、承山同,太冲、丘墟、行间穴。 髀枢痛者环跳攻,阳陵、 丘墟共三穴,病者治此为有功。 足寒热兮治三里, 委中、阳陵、复溜底,然谷、委中寘骨焦,下廉、风市共七穴。足寒如水肾俞高。 浑身战慄及胻疼,承山、金门二穴观。足胻寒者复溜穴,兼治申脉、厉兑端。足挛肾俞、阳陵烧, 阳辅、绝骨皆宜焦。 月事不利治中极,再兼一穴三阴交。过时不止隐白巅。 下经冷来治关元。 假如女人漏不止,太冲、三阴交为便。 血崩气海与大敦,阴谷、太冲、然谷焚,三阴交穴与中极,七穴治之病不存。 瘕聚关元病必除。赤白带下白环俞,带脉、关元、气海等,间使、三阴交为宜。小腹坚治带脉中,绝子商丘、中极攻。 因产恶露或不止,气海、关元必有功。 产后诸病期门宜。 乳痈下廉、三里医,鱼际、少泽、委中穴,足临泣兮与侠溪。 乳肿痛治足临泣。 难产合谷补无失,再泻一穴三阴交,兼治太冲期为毕。 横生死胎治太冲,合谷、三阴交穴同。 假如横生手先出,右足小趾尖上攻,三壮五壮为灸数,炷如小麦大有功。 子上逼心气欲绝,这难须当攻巨阙,三阴交泻合谷补, 产妇端的无险跌。 假如子手掬母心, 生下男女左右痕, 或在手心或脑后,不在脑后人中寻。 产后血晕不识人,支沟、三里、三阴交。 堕胎手足如冰厥, 肩井五分针病消, 觉闷急针三里穴。 胎衣不下中极高, 兼治一穴是肩井。 阴挺出者曲泉焦,照海、大敦共三穴。 无乳膻中、少泽烧。 血块曲泉、复溜中,三里、气海、丹田同,复带三阴交一穴, 医人需当仔细攻。 妇人经事若正行,与夫交感瘦渐形,寒热往来精血竞,此病若把虚劳名,宜治百劳、肾俞等,风门、中极、气海并, 再兼三阴交在内, 如此治之攻必成。 诸节皆痛洽阳辅。 假如妇人腨腓病,承山、昆仑穴相应。 足缓阳陵、 冲阳中,绝骨、丘墟四穴定。 乃若脚弱治委中,三里、承山三穴同。 两脚红肿更疼痛,膝关、委中、三里攻,再兼阴市通四穴,次第治之极有功。 若患穿跟草鞋风,昆仑、丘墟、商丘红,并及照海通四穴,如此妙术医者通。 足不能行治曲泉,三里、委中、阳辅巅,复溜、冲阳、然谷等,申脉、行间、脾俞连,三阴交穴带在内,十一治之病即痊。 脚腕痠者委中临,再兼一穴是昆仑。足心疼痛取昆仑。 脚筋短急足重沉,鹤膝历节风肿侵,恶发不能起床枕,此等宜于风市寻。假如腰重不可忍,转侧起卧不便窘,冷痹脚筋又挛急,如此复兼难屈伸,两脚曲䐐两纹头,四处三壮一同灸, 两人两边用同次,待至火灭效可候,午时若灸挨至晓, 听得脏腑或鸣吼,不鸣或行一二次,此病痊愈时可守。 腰痛不能举仆参,二穴跟骨下陷寻,拱足取之三壮灸, 指日可保病不侵。 膝以上病灸环跳, 再兼一穴风市疗。 膝下病者灸犊鼻,膝关、三里、阳陵效。 足踝上灸三阴交,绝骨、 昆仑三穴高。足踝以下灸照海, 再兼申脉病绝苗。假如腿痛寘骨康,脚气风市或五壮,或五十壮百壮灸, 次及伏兔针为藏,针止三分切忌灸,三四犊鼻、膝眼当,地五、三里百壮灸,数至第六上廉央,惟有第七今已阙, 终至第八绝骨良。 脚筋转时不可忍, 宜于脚踝灸为准, 内筋急兮灸在内, 外筋急兮灸外稳, 脚筋多年不愈者,如此灸之病即泯。
  妇人
  月事不调气海中,三阴交穴中极攻,带脉一壮不可过,再及肩俞斯有功。 女子月事若不来,面黄呕吐身无胎,三阴交兮曲池穴,支沟、三里治无灾。 经脉过多通里高, 行间穴与三阴交。 欲断产兮治合谷,右足内踝上寸烧,脐下二寸三分灸,灸至三壮阳气消,复有肩井带在内, 从此妊孕绝根苗,一切冷惫灸关元,不时漏下三阴交。 月水不调结成块,用针关元水自调。
  小儿
  大小五痫水沟存,百会、神门与金门,须带昆仑与巨阙。惊风腕骨最为真。瘈疭五指掣阳谷,兼治腕骨与昆仑。风痫目戴上百会,复兼昆仑、丝竹空。 脱肛百会、长强穴。假如搐病治太冲。 角弓反张百会穴。 大凡泻痢神阙攻。 赤游风者治百会,兼治委中诚有功。 秋深冷痢灸脐穴,二寸三寸动脉中。 假如吐乳灸中庭,一寸六分下膻中。羊痫猪痫灸巨阙,灸至三壮收全功。 假如口有疮蚀齗,秽臭冲人难看管,劳宫二穴各一壮,用心仔细须寻篡。 卒患肚痛皮青黑,肚脐四边各半寸,各灸三壮皆安全, 鸠尾一寸三壮益。 惊痫顶上旋毛中, 须于此处三壮攻, 耳后青络三壮灸, 炷如小麦大有功。 风痫屈指如数物, 鼻上发际洽之不。 一二岁者目赤眦, 大指小指间后寻, 一寸半灸三壮没。 夜啼百会灸三壮。 囟门不合各有方,脐上脐下各五分,三穴各灸止三壮,灸疮未发囟门合,患者诚之必然康。肩肿偏坠是关元,灸至三壮诚宜然,大敦七壮真果便,若此治之病即痊。 猪痫如尸厥吐沫,巨阙三壮不可忽。寒热洒淅食痫发,鸠尾上至五分突,宜灸三壮身即安, 不灸三壮病不痊。 羊痫九椎下节间,灸至三壮如服丹;又法大椎上三壮,可保小儿无灾难,中间三壮鸠尾穴, 大椎三壮透过间。 马痫治之自有方,仆参二穴各三壮,风府、脐中各三灸,依此妙法得安康。 假如犬痫两手心,足太阳与肋户寻, 各灸一壮病必愈。 鸡痫足诸阳三壮。 牙疳舌烂治之强,或针或灸须承浆。 遍身生疮曲池穴,合谷、三里、绝骨良,通前通后共五穴, 须兼膝眼二七壮。 假如腋肿马刀疡,要知此是头中疮,宜治阳辅、 太冲穴。 热风瘾疹肩髃臧,曲池、曲泽、环跳等,须带合谷、漏泉康。 疡肿振寒少海中。 疥癣疮兮曲池攻,支沟、阳溪、阳谷等,大陵、合谷、后溪同,委中、三里、阳辅穴、昆仑穴与行间通,三阴交穴、百虫窠,十四穴治之为有功。
  疗疮 溺死 犬伤 蛇伤 绝脉 痈疽
  疔生面上与口角,须灸合谷疮即落。 若生手上灸曲池。若生背上肩井索,三里、委中、临泣中,八穴灸之不可错,行间、通里、少海兼,复带太冲无病恶。
  假如瘰疬少海寻,此穴皮上宜先针,三十六息椎(推)针入,入内须当定浅深,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出针,天池、章门、临泣等,支沟、阳辅百壮真, 复兼肩井、 手三里,肩井随年壮为吟。
  痈疽发背肩井攻,再兼一穴是委中,从蒜片贴疮上灸,如不疼兮灸至疼,愈多愈好是此病,若疼宜灸至不疼。溺水死者虽经宿,细按神经亦可救, 即解死人衣带开,速急把他脐中灸。
  假如人被狂犬伤,当时须灸咬处疮。
  凡人若是蛇伤者,亦把咬处灸三壮, 仍以蒜片贴咬处,灸在蒜上即安康。
  人脉微细不见临,或时无有不可寻, 少阴经兮复溜穴,此穴宜刺员利针,针至骨处顺针去,下刺候回阳脉临, 阳脉生时方稳当,方乘此际可出针。
  痈疽疮毒实难医,患人须将竹马骑, 薄篾用量患人手,尺泽头纹横比齐,起循手臂至中指,尖上截断斯为宜,竹杠两头置凳上,患人去衣方可骑,须当以足微点地, 此篾头按竹杠皮,循内直上篾尽处,医者须当墨点记, 只是取中非灸区,更以薄篾量中指, 中节两纹为一寸,将篾以墨点为主,点上两傍各一寸,是穴各灸五七炷, 或五或七不可多,此法灸之无不愈。

(陈克勤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