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世纪▲《神农本草》传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茶为药用之始。
公元前1世纪▲西汉(公元前206~24年)王褒《僮约》 有“烹荼尽具,酺已盖藏”及“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的记述。
公元3世纪▲东汉(公元25~220年)名医华陀《食论》谓“苦荼久食,可以益用。”张楫著《广雅》谓“茶饮则醉而不能醒眠。”
公元275~289年▲晋(公元265~420年)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采茗。
317年▲晋书载“元帝建武元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贮茗市鬻之。”可见当时饮茶已较普遍。
350年▲晋代郭璞注《尔雅》谓“檟,苦荼”,又称早采为“荼”,晚采为“茗”。
约475年▲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
535年▲湖北及四川綦江一带制茶成块,烘干舂碎为粉,冲水加姜蒜与橙子共饮。
569年▲隋(公元581~618年)文帝脑疾,遇僧人告以煮茗草服之,果有效。说明当时茶叶已作为药用。
约593年▲茶之知识传入日本。
715~742年▲封寅著《封氏见闻记》:“经年回纥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780年▲唐(公元618~907年)德宗建中三年,纳户部侍郎起议“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十一税之。”此为茶叶有税之始。在德宗年代又创行“贡茶制”,会产茶州县,律例岁贡。
▲陆羽著《茶经》,全书三卷,分茶之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等10篇。为世界上最早茶叶专著。
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自中国携茶种返,为日本有茶之始。
815年▲日本嵯崐天皇诏植茶于京畿左近五省。
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吴济乱,诏“寿州,以兵三千,保其境内茶园。”可证唐时有“官营”茶园。
约821年▲唐穆宗元和十五年,废“贡茶制”,诏“天下税茶钱,送上都。”
830年▲唐书文宗本记载“三年三月,以浙西监军判官王士玫,充湖州造茶使。”
836年▲唐文宗太和九年纳监铁使王源议,始行榷茶制,唐书食货志“王源判二使,置榷茶使,移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天下大怨。”
847年▲唐宣宗大中初,监铁转运使斐休,立354“税茶法”十二条,严禁“私贩”。
850年▲阿拉伯人苏尼门著《两阿拉伯旅行者之茶记》,为外人记载茶叶最早书藉。
951年▲日本以茶为防疫饮料。
960年▲宋(公元960~1279年)太祖诏设“茶库”。
968年▲发明龙团茶制法,为现代圆茶的雏形。
约976年▲北宋太宗时“榷茶”法规定极详,茶有定名,品有定等,价有定额,属榷务机关所卖的茶,分为片茶与散茶两类。
976~995年▲宋太宗时,人民完粮纳税,皆可用茶代替。故茶在当时具有代货币价值。
977年▲宋太宗至道二年用龙凤模制茶。为制造砖茶及饼茶的起源。
1005年▲宋真宗景德二年李溥等议行新茶法,“其于京师入金银绵帛,实值钱五千者,给百贯实茶”,限定茶与他物的易货交换法。
1041年▲宋仁宗时蔡襄为漕,始造“小龙团”茶。
1059年▲宋仁宗嘉祐三年曾一度废止“榷茶制”引“通商法”,许自由买卖茶叶。
1075年▲宋神宗熙宁七年李杞入蜀买茶,备易番马,为独占性茶叶对外贸易的开端。
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依郭茂恂请“并茶场买马为一司”,专理以茶易马事宜。
1107年▲宋徽宗赵佶作《大观茶论》。
1119年▲漕臣郑可问制“银线水芽”茶,为后来雨前茶的由来。
1107年▲日本创行茶道仪式。
1191年▲日本僧人栄西再授种茶法与其国人,并著书问世,为日本茶书之祖。
1206年▲金代明令保护茶树,禁止砍伐,并在河南补植新株,谋增茶叶产量。
1313年▲元仁宗皇庆二年设“榷茶批验所”,延祐元年(1314年)又改设“茶田局”,以专卖零售。
14世纪中▲始创以手搓茶入炉烘焙的制茶方法。
1444年▲明(公元1368~1644年)英宗正统九年在陕西褒城县设立茶厂,在各地设“存茶所”,以利茶叶的生产与贮藏。
1517年▲葡萄牙航海家首次带茶叶入欧洲。
1524年▲明代御史陈讲疏有“商茶纸伪,悉征黑茶”句。可证安化黑茶系始制于明。
1559年▲威尼斯人拉姆索发行第一部茶书,开欧人论茶之先例。
1560年▲葡萄牙神父克罗滋著《中国茶饮录》。
1567年▲哥萨克军官彼得罗夫及亚里西夫介绍茶叶消息于俄罗斯。
1606年▲荷人自现在的印尼来中国澳门贩茶叶转销欧洲,为中国茶叶首次输往国外。
1638年▲莫斯科使臣瓦西里·斯达尔可夫带回蒙古可汗赠沙皇礼物茶叶约四普特,为茶叶首次到俄罗斯。
1643年▲明代末年中国发明红茶制造方法。
1650年▲英国人已偶饮茶。
1655年▲据尼荷记述茶与牛乳共饮,始于中国清(公元1644~1911年)廷官吏在广州宴请荷兰使节之时。
1664年▲英属东印度公司献中国茶叶约2磅与英皇查理二世。
1669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从印尼万丹输中国茶叶143磅入英,为中国茶叶首次大量输入欧洲。
1689年▲中国茶叶第一次直接由厦门转往英国。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中国茶叶自张家口经蒙古输往俄罗斯者渐多。
1690年▲中国茶叶输至美洲波士顿。
1696年▲清政府允许西藏人民至打箭炉购茶。
1721年▲英输入茶叶首次超过100万磅。为使东印度公司独占茶叶市场,下令禁止其他国家茶叶输入。
1725年▲英公布禁止茶叶掺伪条例。
1727年▲帝俄女皇派使臣到北京,申请通商,订立恰克图条约。恰克图成为中俄茶叶贸易的主要市场。
1728年▲荷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尼植茶失败。
1735年▲俄女皇伊丽莎白参加华茶陆路运俄开幕典礼。
1736年▲清代废止施行近七百年的官营茶马交易,而行征税。
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氏在他的植物分类论中将茶Thea sinensis 与山茶属355Camellia分开。
1764年▲清乾隆29年,施行“引厘法”课茶税。
1767年▲英国国会通过贸易与国税条例,加重茶入美洲殖民地税额,遭该地人民反对。
1776年▲英不顾殖民地反对,强征茶税,是引起美国大革命的原因之一。
1782年▲中国改组广州“公行”,以便管理茶叶对外贸易。
1788年▲当时华茶外贸,全操英人之手,故是年英属东印度公司曾反对在印度植茶,谋继续保持华茶贸易专权。
1789年▲美国开始征茶税。
1802年▲锡兰(现斯里兰卡)试种茶树失败。
1810年▲茶师自厦门往台湾传授种茶方法。
▲巴西植茶失败。
1821年▲上海开始有绿茶贸易。
1827年▲爪哇政府派雅各逊来中国学习茶树栽培与茶叶制造。
1830年▲印尼开始有茶厂,但规模极小。
1832年▲美国巴尔的摩商人麦克金首建巨型快艇,专供载运中国茶叶。
1833年▲雅各逊第六次由中国返回爪哇,携回茶子700万粒,茶农15人,及制茶工具多种。
▲英废止东印度公司华茶贸易专利权,在印度植茶。
1834年▲印度茶叶委员会派秘书戈登来中国,罗致茶工,收集茶子,并考察中国茶叶产制方法。
1835~ 
1836年▲印度科学会通过移植中国茶树,以生长于加尔各答的中国茶树4.2万株分植于上阿萨姆、古门、苏末尔及南印度。
1838年▲印度阿萨姆首次外销茶叶8箱至伦敦。
1840年▲印度吉大港(现属孟加拉国)开始植茶。
1843年▲上海辟为通商口岸,中国茶叶外销,由广州改自上海等地出口。
1847年▲俄国外高加索开始试种茶树。
1848年▲印度派英人福庆来中国收集茶苗茶具并招聘茶工。
1851年▲英人福庆自中国返加尔各答,携回大批茶树茶具;并带回一批茶工。
1854年▲锡兰(现斯里兰卡)茶农协会成立。中国废止“引茶”课税法。
1856年▲印度堪察尔与大吉岭开始植茶。
1858年▲美政府遣专人来中国采集茶子,以备分种于南部各州。
1861年▲俄人在汉口设立第一家砖茶制造厂。
1862年▲日本第一家茶叶复焙茶厂在横滨建立。
1868年▲中国海关始有茶叶输出统计。
▲日本静冈县始种茶树。
▲杜德公司在台湾首建复焙茶厂,并由福州、厦门聘请专门技工。
1870年▲福州始设砖茶厂。
1873年▲锡兰(现斯里兰卡)首次输出茶叶至英国计23磅。
1875年▲锡兰(现斯里兰卡)咖啡农场毁于病虫害,种茶业开始大发展。
▲中国发明乌龙茶制法。
1876年▲安徽黟县余干臣至祁门试制红茶成功,祁红声誉鹊起。
1878年▲汉口砖茶厂采用水力压制砖茶。
1883年▲美议会通过首部茶业法。意图压抑中国茶叶进口。
▲日本“中央茶商公会”成立。
1884年▲沙洛脱夫在俄国外高加索恰克伐植茶5亩左右。
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达134099吨,创历史上最高纪录。
1887年▲中国茶叶从居出口第一位降为第二位。
1888年▲伦敦“茶叶清算所”落成。
1890年▲苏门答腊始设茶园于德里,但未成功。
1891年▲九江始制小京砖茶。
1892年▲俄国在九江创办砖茶厂。
1893年▲朴口夫辟茶叶试验场于外高加索恰克伐附近,帝俄农业部旋植茶600亩于该地。
▲英国迫使清政府订约(中英续约)允许印度茶叶销入西藏。
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台湾省,并在台大力发展茶叶。
1896年▲黟县茶商余伯陶(余干臣之子)在屯溪改进绿茶制造技术,屯绿声誉大振。
1897年▲日本制茶始用机器。
1898年▲日人原崎源作发明制造绿茶用机器蒸锅。
▲纽约茶业协会成立。
1900年▲印督两度修书西藏达赖喇麻,意图直接输茶入藏。
1900~ 
1906年▲资本主义茶业发生第一次生产过剩大恐慌,印、斯种茶业发展停顿。
1901年▲《茶与咖啡贸易杂志》在纽约刊行。
▲台湾茶参加巴黎博览会。
1902年▲台湾设立机械制茶厂
1903年▲美国国家茶业协会在纽约成立。
▲美国议会通过废止茶税。
1905年▲中国最早出国的茶业考察团(郑世璜等)赴斯里兰卡考察。
1907年▲中国在英国成立“中国茶业协会”。
▲在南京钟山设立“植茶公所”。
1909年▲在湖北省羊楼洞设立“茶业模范场”,并附设茶业讲习所。
▲英国发起所谓“优茶”(Fine Tea)运动。
1910年▲在四川灌县设立“四川通省茶务讲习所”。该所后迁成都,改名为“四川省立高等茶叶学校”,学制3年,1935年停办。
▲苏门答腊开始大规模植茶。
1911年▲美禁止人工着色茶进口。
▲中国茶叶开始自由买卖,不加管理(即自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开始)。
1915年▲中国在祁门平里设立“安徽模范种茶场”。
▲在四川宜宾设立“四川省立茶业试验场”。
▲在温州设立“永嘉茶叶检验处”,查禁假茶出口。
1917年▲在长沙设立“湖南茶业讲习所”。
▲苏联十月革命,汉口俄商茶厂停办。中苏茶叶贸易停滞。
▲英国实施战时茶叶统制。
1919年▲英国废止战时茶叶统制。
1920年▲在昆明设立“云南茶务讲习所”。
▲美国修正茶业法,增设茶叶检验所。
1920~ 
1922年▲资本主义茶业发生第二次生产过剩大恐慌,印、斯限制茶叶生产。
1921年▲印、斯植茶业采取精细摘茶法,减低茶叶产量。
1923年▲在云南设立“云南省立第一茶业试验场。
▲台湾设茶叶检验所”。
1925年▲苏联将茶叶收购归政府专营。
▲锡兰(现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成立。
1928年▲在湖南安化设立“安化示范茶业场”。
1931年▲中国制订茶叶检验规程,在上海、汉口成立检验机构,办理茶叶出口检验。
1932年▲资本主义茶业发生第三次生产过剩大恐慌,伦敦存茶如山。
▲英国恢复征茶税。
▲摩洛哥公布取缔着色茶进口法令。
1933年▲江西省修水设立“修水茶业改良场”。
▲国际茶叶委员会在伦敦成立。为英属印、锡及荷属印政府制定“茶叶输出限制五年计划”之执行机关。图谋挽救生产过剩恐慌,并抵制中国茶叶输出。
1934年▲在安徽祁门成立“祁门茶业改良场”,并将修水改良场并入,在修水又设立“江西农业院修水茶场”。
▲美国农业部颁布法令,宣告外国茶叶必须合于华盛顿食品药物管理局规定的检验标准,方准进口。
1935年▲在福建福安设立“福建福安茶场”。
▲在湖北羊楼洞设立“湖北羊楼洞茶业改良场”。
▲在浙江嵊县设立“浙江省茶业改良场”。
▲在安徽祁门设立“全国经济委员会茶业训练班”,在休宁设立“安徽茶业讲习所”。
1936年▲皖、赣两省合组“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办理茶叶统运统销。
▲“全国茶叶技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议定举办茶叶产地检验,在祁门设立“产地检验处训练班”。
▲国际茶叶委员会议决,限制茶叶出口协定自1938年4月1日起继续有效5年。
▲中山大学农学院成立茶蔗部,设立茶蔗研究所和茶作、蔗作两学科。
1937年▲中国财政部成立贸易委员会对全国茶叶实行统购统销。
▲中国实业部联合六省茶商创设“中国茶叶公司”于南京,并成立“茶叶产地检验监理处”。
▲台湾开辟高山茶园,以谋提高品质。
1938年▲中国财政部公布茶叶出口贸易大纲,实行茶叶统购统销。
▲中国与苏联签订易货协定,指定茶叶为主要易货物资。
▲中国在香港设立富华贸易公司,负责华茶交苏任务。
1938~ 
1939年▲中国在纽约、旧金山成立经理处,推销红、绿茶叶。
1940年▲重庆复旦大学设立茶叶系、茶叶专修科及茶叶研究室。
▲中国贸易委员会茶叶业务移交中国茶叶公司办理。
1941年▲在福建崇安成立茶叶研究所。
1942年▲在浙、闽、皖、赣、湘五省推行茶树更新工作。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2月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茶叶会议,成立中国茶业公司,吴觉农任经理,并在各有关省市设立分公司。
▲复旦大学茶业专修科恢复招生。
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第一个贸易协定,中茶公司与全苏粮谷公司根据协定,签订了全年的茶叶贸易合同。
▲3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商品检验会议,制订及颁布输出茶叶检验暂行标准。
▲商品检验局在华东及中南地区举办茶叶产地检验。
▲中国茶业公司在杭州举办茶叶干部训练班。
▲10月,在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的资助下,武汉大学创办茶叶专修科,刘后利任主任。
1951年▲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商品检验会议,讨论修订输出茶叶检验暂行标准。
▲中央贸易部、农业部为了加强今后茶叶工作,对产销两部门的工作作了分工,茶叶生产、初制归农业部领导,茶叶收购、精制、贸易由贸易部领导。
1952年▲中国颁布第一次修订的输出茶叶检验暂行标准。
▲中国茶叶标准研究会在北京成立,着手研究中国茶叶分级及标准问题。
▲上海复旦大学茶业专修科并入安徽大学农学院。
▲武汉大学茶叶专修科调入华中农学院。
▲浙江农学院创办茶叶专修科,蒋芸生任主任。
▲中央农业部、贸易部对茶叶生产和收购工作发布联合指示。要求做好外销和内销工作,并保证兄弟民族的茶叶供应。
1953年▲全国商品检验局在武汉召开茶烟检验技术会议,修订茶叶输出检验暂行标准,并重点研究订立茶叶分级检验标准问题。
▲农业部在杭州、长沙分别召开茶叶生产会议,重点讨论提高茶叶品质和茶叶改制等问题
1954年▲在北京召开全国茶叶生产会议,确定“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方针。从此,中国茶叶生产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全国实行预购茶叶协议书,以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为甲方,以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为乙方,由甲方委托乙方办理一切有关茶叶预购事宜。
▲10月,华中农学院茶叶专修科并入浙江农学院茶叶专修科。
1955年▲中国颁布第二次修订的输出茶叶检验暂行标准。
▲中央农业部、对外贸易部、全国供销总社联合召开全国茶叶会议,研究了茶叶生产的方针、任务、政策及主要增产措施。
▲中央外贸部“关于茶叶收购价格情况和调高收购价格意见的报告”。经国务院批准下达执行。
1956年▲11月,国务院下达“关于新辟和移植桑园、茶园、果园及其他经济林木减免农业税的规定”,在没有收益时,一律免征农业税。
▲浙江农学院和安徽农学院茶叶专修科均改为茶叶系,同时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浙江农学院茶叶系招收苏联留学生2名。这是我国茶叶专业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1957年▲中央农业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联合通知,继续进行茶叶预购。
▲1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颁布“关于茶叶制造技术经济定额管理办法”。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颁布省、市、自治区间茶叶调拨办法。
1958年▲3月,农业部在杭州召开“全国茶叶生产会议”,提出了10年(1958~1967)茶叶生产发展规划意见。
▲9月16日毛泽东主席在安徽省舒城县舒茶公社视察时,发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号召。
▲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杭州成立。蒋芸生为首任所长。
▲11月,国务院颁发商品分级管理规定,茶叶被列为一类商品。
1959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杭州召开第一次全国茶叶科学研究工作会议,拟订了7项重点研究任务。
1960年▲在北京成立“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总公司”,统管茶叶内外贸业务。
▲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杭州召开第二次全国茶叶科学研究工作会议,着重讨论1960~1962年茶叶科研规划。
▲3月,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并,实行系所统一领导。
1961年▲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杭州召开第三次全国茶叶科学研究工作会议,讨论茶叶科学10年远景规划。
1962年▲中国改变内销高级茶和中级茶销售办法。
▲中国对茶叶实行补贴价格的办法,以促进茶叶生产和收购。
▲中央下达茶叶收购奖售办法,实行按质论奖,好茶多奖,次茶少奖。
▲山东省开展“南茶北引”试验。
1963年▲中国物价委员会关于安排茶叶收购价格的通知。各地仍按1962年牌价和价外补贴办法执行。
▲2月,农业部召开“全国蚕茶生产会议”,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恢复茶叶生产的主要措施。
▲在云南省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株特大型野生大茶树。树高32.1米,胸围2.9米,叶长14厘米,叶宽6厘米,据传树龄1700年,被称为“野生型茶树王”。
1964年▲中央通知各产茶省(区),从1964年起,将茶叶的20%价外补贴改为正式价格。
▲中央转发“关于国营茶场生产亏损的弥补问题”。在茶场亏损仍未扭转前,在一定时期内,可由地方财政按计划亏损企业给以补贴。
▲8月,中国茶叶学会在杭州成立,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蒋芸生教授任第一任理事长。
▲中国茶叶学会编辑的《茶叶科学》创刊。刊名由朱德委员长题写。
1965年▲中央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茶叶、蚕茧、畜产品代购工作。
▲中央决定收购分级红茶给予价外补贴。
▲中国茶叶学会在福州召开“全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及利用”学术讨论会。
▲中国政府派遣茶叶专家赴马里考察,并协助发展茶叶生产。
1966年▲国务院农林办和财贸办联合召开茶叶专业会议,贯彻“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方针。
1970年▲商业部通知产茶省(区)做好换配1971年毛茶收购标准样的工作。
1971年▲中央商业部和外贸部决定换配出口茶叶加工标准样,并由外贸部统一管理。
1972年▲中央商业部指示有关边茶生产省(区),改进边茶原料、成品质量。提出提高边茶品质的措施。
▲农林部、商业部在湖南桃江联合召开“全国茶叶生产收购经验交流会”。会上提出“茶叶生产要有一个较大发展”的号召。
1973年▲3月,中央商业部在广西桂林召开“全国边茶生产、加工座谈会”。嗣后,颁布“紧压茶原料和成品品质规格试行办法”。
▲国务院批转外贸部“关于出口茶叶质量下降情况和改进意见的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杭州召开“全国茶叶科技经验交流会”。
1974年▲农林部、商业部、外贸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茶叶会议”。总结交流了经验,讨论了进一步发展茶叶生产、提高品质的任务和措施。
1976年▲中国茶叶总产量再次突破20万吨大关,超过斯里兰卡。
197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34次技术委员会(TC34)第8分委员会(SC8)通过红茶标准(ISO3720)。
▲在北京召开四个重点产区省(福建、浙江、江苏、四川)花茶座谈会,研究当前花茶生产和方针。
▲农林部、外贸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5月在安徽休宁联合召开“全国年产茶5万担县经验交流会”。
1978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长沙召开边茶产销座谈会,讨论了茯砖、黑砖、花砖的质量、生产、销售和经营中的问题。
▲商业部在浙江杭州筹建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
▲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发展茶叶生产,增加出口和内销几项措施的意见,对茶叶品质和增加花色提出新的要求。
▲1月,中央农林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要求各地坚决贯彻国务院指示,在茶叶等农作物上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
▲11月,中国茶叶学会在云南昆明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会上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王泽农当选为理事长,刘家坤、庄晚芳、李联标、沈其铸、贡惠英当选为副理事长。
1979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物价总局下达茶叶收购价格和1979年收购标准,要求各地贯彻按质论价政策,鼓励茶农多产好茶。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物价总局下发红碎茶收购价格。国营茶场和社队茶场(厂)实行同质同价。
▲1月,中国派出茶叶代表团出席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
▲11月,中国茶叶学会在江西九江召开“茶树品种资源发掘利用、茶叶生产区划学术讨论会”。
▲12月,国务院授予安徽省舒城县舒茶公社、休宁县渠口公社、湖南省长沙县茶业公社、浙江省绍兴县上旺大队和江苏省宜兴县有庄大队为全国茶叶生产先进单位。
1980年▲茶叶出口国会议在津巴布韦召开,会议要求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和粮农组织秘书处“对茶叶出口品质标准问题进行工作,以估计应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提出的茶叶标准可能性及其有关问题。”
▲农业部颁布“进出口植物检疫名单”,茶子、茶苗被列为检疫对象。
▲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尼西亚等五个主要产茶国10月在日内瓦参加了关于出口茶叶配额问题讨论会,会议未达成协议。
▲11月,中国茶叶学会在广西桂林召开“茶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
1981年▲在四川乐山市召开全国茶叶区划会议。
▲中央农业部在杭州举办全国茶叶科技讲座。
▲4~5月,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首次在日本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茶叶展览会”。
▲农业部颁布第二批茶叶中锌硫磷等3种农药允许残留极限标准。
▲外贸部和商检局联合修订了《部标准——茶叶WM48—81》和《茶叶出口取样检验暂行技术规程》。
1982年▲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第三次茶叶筹备会于5月10~14日在日内瓦召开,共有17个茶叶生产国和26个消费国的代表出席。会前,于5月3~7日先举行了第三届政府间专家组会议,为筹备会做准备,有36个国家的代表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国际茶叶促进协会、欧洲茶叶委员会等均派代表出席了这两个会议。
▲全国名茶评选会在长沙召开。
▲3月,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国首次专业性“茶叶出口交易会”。全国10个口岸公司参加洽谈,接待欧、美、亚、澳四大洲外商150余人。
▲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卫生法(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茶、绿茶卫生标准(国家标准GBN44-81)》。
1983年▲四川重庆“峨眉牌”沱茶,荣获22届国际食品评选委员会颁发的金质奖。
▲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分会、浙江省茶叶学会在杭州联合召开“茶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北京、上海、天津等8省市著名学者、教授、研究员和有关领导等参加。
▲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首次审订会在湖南农学院举行。培养方案主编为陈兴琰教授。
▲在北京召开全国茶叶产销省、市、自治区公司经理座谈会。
▲中国茶叶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会上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王泽农当选为理事长,程启坤当选为副理事长。
1984年▲中国茶叶出口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达13.9万吨。
▲中国茶叶流通体制实行重大改革。除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外,内销茶和出口茶的经营实行议购议销,按经济区划组织多渠道流通和开放市场。
▲中央商业部在郑州举办全国首届茶叶交易会,有29个省、市、自治区代表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在昆明召开红茶优质产品评比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第23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会上浙江省“天坛牌”特级珠茶被授予金质奖。
▲中国茶叶学会6月在广州召开“茶叶产销发展战略研讨会”。
▲农业部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11月在福建厦门召开“茶树品种审定会议”,认定首批国家级茶树良种30个。这些品种均系地方良种。
▲中国茶叶学会主办的学术性期刊《茶叶科学》12月复刊。
1985年▲中央农牧渔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6月在南京召开“全国名茶展评会”。会上评出名茶11个,优质茶16个。
▲根据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倡议,在浙江杭州建成全国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茶人之家”,同时创办《茶人之家》杂志。
▲彭真委员长会见日本茶道大师千宗室一行。客人为研究中国茶史再次访华。
▲中国四川省生产的“竹叶青”茶、“工夫红茶”和“峨眉毛峰绿茶”,在24届世界食品评选会上荣获金质奖。
▲国际美食及旅游执行委员会,在巴黎授予中国福建茉莉花茶“国际高品质金桂奖”。
1986年▲中央商业部在福州市召开全国花茶、乌龙茶和名茶评选会议。评选出部优质茉莉花茶12个、乌龙茶5个及名茶43个。
▲9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第25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中国浙江省生产的“天坛牌”特级珍眉绿茶和四川省生产的“峨眉牌”红碎茶荣获金质奖。
▲中国10种优质名茶,10月在巴黎荣获1986年国际美食旅游协会颁发的国际商品金牌奖——“金桂奖”。它们是:福建“茉莉花茶袋泡茶”、“新芽牌乌龙铁观音”和“鹭江牌健美茶”;上海“龙标牌红茶袋泡茶”、“万年青牌特珍”、“凤眉”和“贡熙茶”;广东汕头“美的青春茶”、“金帆牌英德红茶袋泡茶”;浙江“天坛牌特级珠茶”。
▲在浙江杭州筹建中国茶叶博物馆。
▲1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的《中国茶树栽培学》出版,全书共14章70余万字,由茶叶界30位专家编撰而成。
▲中国广西发现三棵树龄达500年左右的巨型大叶茶树。
▲印度、斯里兰卡等15个国家在罗马开会,就茶叶出口最低质量标准达成协议。
▲4月,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举办“茶树营养生理讲习班”,特邀日本静冈大学小西茂毅博士前来讲学。
▲10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34技术委员会(TC34)第8分委员会(SC8)第13次茶叶标准会议在中国杭州举行。决定国际绿茶标准由中国起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为全国第一个茶学博士点。同时批准张堂恒教授、阮宇成教授为博士生导师。
1987年▲4月,中国茶叶学会在北京举行大型茶话会,隆重庆祝该会名誉理事长、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90大寿,并编纂出版了《吴觉农选集》。
▲9月,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招收我国第一名茶学博士研究生。
▲10月,国家标准局颁布“农药合理使用标准”,GB8321.1—8321.2—87作为茶叶中农药允许残留极限标准。
▲1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杭州主持召开“茶一品质一人类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位科学家,收到论文105篇。
▲国家标准局颁布“13项茶叶理化检验方法国家标准”,并定于1988年7月1日起实行。
▲农业部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在杭州召开“茶树品种审定会议”,认定第二批国家级茶树良种22个。这批品种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育成的茶树品种。
▲中国茶叶学会12月在四川成都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程启坤当选为理事长,王镇恒、李峰、杨兴祥、施云清、高麟溢、魏谋成当选为副理事长。
▲“全国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在浙江杭州成立。
▲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上,上海“万年青牌特珍绿茶”、安徽“祁门红茶”等获金质奖。
1988年▲6月,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省茶艺协会理事长吴振铎先生偕夫人蔡彩照女士,在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著名茶叶专家黄国光先生陪同下,到杭州等地参观访问。这是海峡两岸茶人在隔离近40年之后,首次在祖国大陆相聚。
▲第27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活动9月在雅典举行,浙江“西湖龙井”(狮峰极品)获金棕榈奖。
▲10月,湖北省天门市陆羽纪念馆举行“陆公祠”和“陆羽铜像”落成典礼。
▲中国茶叶学会11月在云南昆明召开“茶叶经济与贸易发展战略研讨会”。
▲农业出版社12月出版《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该书由著名茶学家王泽农主编,全国100余位茶学专家参加编撰。全书90万字,插图409幅。
1989年▲2月,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江西“越海牌宁红工夫红茶”获金质奖,陕西“午子仙毫”和“秦绿”绿茶分别获银质奖和铜质奖。
▲台湾省陆羽茶艺文化访问团一行19人在蔡荣章团长率领下,5月访问了香港、北京、合肥、南京、杭州,并在各地进行了茶艺交流。
▲农业部7月在西安召开“全国名茶评比会”,评出名茶25个,优质茶15个。
▲“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9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举行。共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界人士参加了茶文化交流和贸易洽谈活动。
▲国家标准局颁布“农药合理使用标准”,GB8321.3—89作为茶叶中农药允许残留极限标准。
▲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于10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召开世界主要茶叶进口国政府间茶叶委员会联席会议,研讨“ISO3720”国际红茶最低出口标准以及主要理化项目测试问题。
▲张堂恒先生主编的《中国制茶工艺》一书,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中国茶叶出口量突破20万吨(20.46万吨),跃居世界第二大茶叶出口国。
1990年▲农业部农业司1月在浙江宁波召开全国机械化采茶会议,并成立全国机械化采茶协作组。
▲我国著名茶学家、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教授吕允福先生于5月1日在重庆逝世,享年84岁。
▲8月26~29日中华茶人联谊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会章,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推选林海云为理事长,王文波、郭海瑞、黄国光、杨兴祥、高麟溢、施云清为副理事长。
▲在我国北京举办的亚运会上,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向大会赠送《中国——茶的故乡》大型画册。
▲由商业部组建的“中国农副土特产品茶叶产销企业集团”于9月24~28日在桂林宣告成立。大会通过了章程,成立了董事会,推选陈云锡任董事长,于观亭任秘书长。
▲“茶人之家基金会”10月在杭州成立。会上颁发了首届吴觉农茶学奖学金。获奖者为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博士生赵正惠和本科生王岳飞。
▲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0月成立。其宗旨是:开展“陆学”研究,弘扬民族文化。
▲“杭州首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于10月25~27日在杭州隆重举行,来自日本、韩国、中国、美国、斯里兰卡等国家,以及香港地区和我国台湾省的190名代表出席。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名茶品赏和茶道表演。
▲由中国茶叶学会、中华茶人联谊会、浙江省茶叶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吴觉农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暨吴觉农茶学思想研讨会”,于10月28~30日在浙江省上虞县举行。出席大会的有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代表和吴老亲属共120余人。
▲11月,中国茶叶学会和安徽省茶叶学会在黄山联合召开“茶叶品质化学与检验学术讨论会”。
1991年▲农业部全国技术推广总站3月在厦门市召开了名优茶开发协作会议,总结交流了经验,并成立了全国名优茶开发协作组。
▲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旅游局联合举办的′91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于4月24~26日在杭州市举行。国内外来宾共1300余人。活动内容包括学术交流、斗茶、名茶与茶具评比、茶道表演和茶风情苑展览等。同时,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正式开馆。
▲上海第一家茶艺馆——宋园茶艺馆于7月10日正式成立。该馆座落在景色宜人、环境幽雅的闸北公园。
▲8月,日本茶界为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八百周年隆重举行纪念活动。
▲由日本科学技术协会、农林水产省和静冈县联合主办的“茶与健康第二届国际学术讨论会”,于8月26~29日在日本静冈市举行。有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5位专家、教授出席。收到论文169篇。中国(包括台湾)代表41人,大会宣读论文89篇,中国27篇。
▲农业部研究生司11月在西南农业大学召开“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审订会”。会上修订了“茶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了“茶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培养方案主编为浙江农业大学刘祖生教授。
1992年▲瑞典驻华大使乐凯先生1月28日专程到杭州,向中国茶叶博物馆赠送武夷岩茶和瓷器。这些物品是该国从公元1745年(清乾隆10年)沉船上打捞出来的。
▲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3月26~29日在湖南省常德市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地区和我国台湾省的20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主题是:茶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4月18~21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成立大会,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位代表出席。
▲由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和摩洛哥茶糖办公室联合举办的中国茶叶展览会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市举行,有3万多人参观。
▲5月5日,李鹏总理在杭州参观中国茶叶博物馆,并题词留念。
▲印度总统拉马斯瓦米·文卡塔拉曼一行访问杭州期间,参观了龙井村、双峰村的茶园。
▲中国茶叶学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暨“中国茶叶发展之路”学术讨论会5月25~29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116名代表,2名台湾代表列席了会议。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理事会,陈宗懋当选为理事长,王镇恒、刘祖生、李嘉志、林桂镗、高麟溢、梅峰、魏谋诚当选为副理事长。
▲日本静冈茶道友好访问团一行80余人,5月29日访问了中国茶叶博物馆,并与浙江茶叶界进行茶文化交流,共同庆祝浙江——静冈建立友好关系10周年。
▲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博士研究生赵正惠于6月30日以全优成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成为我国第一位茶学博士。他的指导教师是阮宇成教授,副导师是汪琢成教授。
▲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和蒙古杂品进出口公司7月在乌兰巴托联合主办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品茶会。
▲9月,上海博物馆展出了250年前瑞典东印度公司“哥德堡号”沉船珍品展。展品为茶叶和瓷器(其中一部分为茶具)。
▲由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组织编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出版座谈会10月26日在杭州举行。
▲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10月31日庆祝建系40周年,同时成立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来自北京等12个省市的校友400余人参加了各项庆祝活动。
▲由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牧厅、湖北省茶麻进出口公司联合举办的“陆羽茶学学术讨论会”,于11月2~4日在武汉召开。
1993年▲俄罗斯科学院食品混合浓缩工业和特殊食品技术公司科技博士那米多夫教授1月间回母校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访问。那米多夫是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培养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之一。
▲由我国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题写片名的《中华茶文化》10集电视片2月开始拍摄。该片由中央电视台、敦煌国际文化艺术公司、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联合拍摄。
▲3月,应中日友好协会邀请,日本里千家茶道代表团第52次来华访问。
▲我国著名茶学家、茶叶经济贸易专家、上海市茶叶学会理事长、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兼职教授钱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3年4月16日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78岁。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级茶叶拍卖市场——上海国际茶叶商品拍卖中心正式成立。
▲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同时在云南省思茅地区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以及香港地区和我国台湾省的181名代表出席。
▲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在云南省普洱县举行,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名来宾参加。
▲首届西双版纳国际茶王节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举行,有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
▲河南省信阳市5月举办第二届信阳茶叶节。全国人大王光英副委员长等应邀出席。
▲由著名壶具收藏家许四海命名的四海茶文化城在上海嘉定奠基。这是国内第一家茶文化城。
▲由上海市茶叶学会、上海茶叶公司、劳动报社、宋园茶艺馆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上海茶文化研讨会于6月17日在上海银马座酒城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数学泰斗苏步青应邀出席,并为研讨会题词。
▲由浙江省茶叶学会、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杭州市茶叶学会、杭州市少年儿童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浙江省首届茶叶夏令营7月5~9日在杭州举行。来自杭州市15所中小学的34名学生参加了活动。此项活动在国内属第一次。
▲浙江生产的年产500吨红碎茶的成套机械出口到俄罗斯。这是我国成套红碎茶机械首次进入国际市场。
▲8月,浙江省长兴紫砂厂制成世界上最大的紫砂茶壶——东坡提梁壶,壶高1.88米,可盛茶水250kg。
▲9月,日本静冈大学农学部久保井徹博士应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邀请,8月31日~9月14日,为茶学博士生、硕士生开设“茶细胞工程”专题讲座。
▲在美国纽约举行的1993年发明与新产品展览会上,湖南农学院送展的儿茶素、速溶茶、茶多酚和苦丁茶均获金奖,成为此届展览会获金奖最多的单位。
▲由中华茶人联谊会主持召开的首届海峡两岸茶业研讨会于10月29~3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海峡两岸茶叶界的一次大聚会。出席会议代表共180余人,收到论文28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偕夫人,以及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女士等出席了大会。
▲11月9~12日,中国茶叶学会和浙江省茶叶学会在杭州联合召开全国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11个省、市的49名代表出席,平均年龄31.7岁。收到论文68篇,大会宣读44篇。